发布于:2023-01-11
原创

海南省肿瘤医院:共克时艰,做新冠患者坚实的「医」靠

120 急救车日夜转运、凌晨急诊室灯火通明、病区日行 2 万步、新冠阳后 4 天重返岗位......

这是海南省肿瘤医院医护在抗击新冠病毒「战场」上,全力奋战保障患者救治的真实写照。

1 月 11 日,笔者走进了海南省肿瘤医院急诊、发热门诊、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见证了一线医护不惧危险,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动人画面。

急诊、发热门诊:半数以上医护感染,多人带病坚守岗位

急诊科是第一个直接面对发热患者的科室,海口新冠感染高峰来临时,急诊接诊量由日均 40-50 人飙升至日均 200 人,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出车司机、护工们,都成了直击病毒的最高危人群。

医生杨磊介绍:「工作量比往常翻了 3-4 倍,从早晨开始就从未离开过诊室,说一天下来不吃不喝一点都不夸张。」也就是这个在最前线拼命的团队,医护们不可避免的接二连三感染,但感染后的员工只要没发烧都即刻返岗。

为了保障科室正常工作,急诊科的内、外科医生、护士以及 120 班医护,甚至科里配备的护工团队,在患者量最多的时候都是身兼数职,急诊护士熟练分诊、判断病情和实施急救,内外科医生则是不停流动,当遇到危重患者需要紧急抢救时,有空的人都要来搭把手。

「平时我主要跟着 120 车外出救治。随着疫情爆发,120 的出车率非常高,几乎一整天都在路上。」医生赵柏源介绍,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出了 14 趟车,80% 都是阳性感染者,大部分都是有基础病史,因新冠引发高热导致血氧降低,情况十分紧急。

「急诊科很辛苦,考验人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紧急情况来临时,看不完的患者、熬不完的夜都变成了常态。但越是这样,我们越不敢掉以轻心。」护士刘迪说,「虽然整个科室都处于过劳疲惫的状态,但是精气神一直在线,因为患者太需要我们。」

发热门诊也是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第一「战场」。去年 12 月底,海口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海南省肿瘤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后,每天接诊的发热患者都较往常翻了 3-4 倍。

海南省肿瘤医院:共克时艰,做新冠患者坚实的「医」靠

「很多人都是拖着高热的身子来的,浑身酸软、疼痛,情绪也会变得很急躁。」护士马婧怡表示,作为院区的第一道防线,除了登记、分流就诊外,他们还肩负着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情绪安抚的工作。

照理来说,发热诊区的清洁、洗消工作应该由物业的人来完成,但感染的员工较多,来发热门诊也较危险。马婧怡会在工作之余,抽空做起「保洁」,她会在轮班前提前到岗,仔细检查物资、将诊区打扫、消毒。

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人员连轴转,病区日行 2 万多步

重症医学科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阵地」,随着新冠疫情感染人数的增多,科里接收的患者也超过往常的 2 倍,医护人员也在陆续感染,科室工作有些「超载」。为了缓解科室工作压力,许多医护阳了几天后,身体没痊愈便上岗。

受新冠感染的患者大多有肺部严重感染的情况,俯卧通气是这部分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往往需要 6-7 名护士同时进行,部分患者无自主意识,身上插管、连着呼吸机,要想帮助他们翻身十分困难,谁扶着头、谁扶着腿、谁拉着仪器、谁看着针水,都需要清晰分配,即便多名护士共同协作,这项工作都要花半个小时才能完成,是个不可小觑的「体力活」。

海南省肿瘤医院:共克时艰,做新冠患者坚实的「医」靠

除了日常护理,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家属也相对特殊。由于封闭环境,患者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而门外的家属只能通过门缝瞻望、焦急等待。为此,在完成护理工作后,护士们会尽量缩短自己休息、吃饭的时间,用来协助家属们手机视频探视。护士熊咪表示,「护理并不是把患者的身体照顾好而已,心灵上的慰藉也很重要」。

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加上疫情因素,呼吸内科患者量也剧增。作为新冠感染医疗救治的主力军之一,面对源源不断送来的患者,呼吸内科医护积极投入救治。

医生杨明星介绍,每天抢救和急会诊接连不断,忙到半夜都是常态。最多的一天,他参与了 18 台会诊,光是在院内就能走 2 万多步。「但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这样的状态,在岗的人员已经顾不上自己是否有很大的感染风险,每个人都在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面对战斗性减员,只能看谁的状态好一点,谁转得开,不讲理由地顶上去。」

为了减少与家人交叉感染的风险,许多医护选择与父母、孩子早早隔离开来。杨明星说,「当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感染新冠时,他无法离岗照顾家人,只能远程指导他们怎么用药、怎么护理。尽管很愧疚,但是没办法。救死扶伤是责任,也是使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只有团结才能高效。」语罢,杨明星又向病房冲去。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