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2-29
原创

输血输板后发热,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来源: 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研究院

输血可以有效的缓解部分血液病患者的症状,但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部分患者尤其是需要长期输血维持生活的患者,可能会发生一些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异常表现。

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其中,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 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2 小时内,患者表现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 38℃~41℃,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伴有血压下降。

出现症状后,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 1~2 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并排除败血症、溶血反应及严重过敏等原因的输血反应。

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不同,多见于血浆或血小板输注。

目前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 2 点:

1. 免疫反应:反复多次输血或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HLA 抗体与输入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反应,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引起发热。

其次,献血者体内含有 HLA 抗体,输血时将此抗体输入到受血者体内,破坏患者体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样释放致热源并引起发热反应。

2. 细胞因子:输注的储存血制品中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输入体内后,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注:目前,临床输血一般不做 HLA 配型,因此大多数供受者之间 HLA 不合,产生 HLA 抗体的机会较多。临床输血中,受血次数越多,产生 HLA 抗体的几率越大。

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后的处理措施

输血期间或输血后 1~2 小时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发热反应,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暂停输血

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把受血者血样及献血者剩余血样送检,以排除溶血反应。

2 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

若临床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因病情需要继续输血者,应重新更换血液制剂予以慢速输注,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一般 15-30 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

3 对症治疗

FNHTR 高热患者,应对症治疗,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因为呈自限性,1-2 小时可降至正常。也可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症治疗,有出血倾向者禁忌服用阿司匹林类解热药。

注意保暖,对寒战期患者,给予异丙嗪或地塞米松进行治疗。

如果输血后出现发热反应,需要及时找到发热原因,排除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等因素。若不能排除,应立即停止输血。若确诊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对症治疗即可。

内容审核专家

输血输板后发热,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廖建云

高博医学(血液病)广东研究中心 

南方春富(儿童)血液病研究院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地中海贫血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儿童血液病,熟悉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各种合发症的诊治,尤其对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免疫性溶血,血细胞减少的治疗经验丰富。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