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2-08
原创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近期,备受国内专家关注的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于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上海顺利召开。

近期,备受国内专家关注的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于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在展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我国专家团队在脑血管领域众多进展成果的同时,通过全面推动医工结合的创新工作,为全国的脑血管病同道带来了一场有关思维碰撞、技术进展与创新变革的盛会。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舞台:

同济医院脑血管领域成果与未来方向的展示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作为一所具有一百二十多年建院史的医疗机构,一直保持着优良传统——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力行创新和团队合作。程英升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一所医院,首先我们要承担治病救人目的;其次我们作为同济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要有创新、要辐射更多的医院;最后,我们要有公益性,要在整体服务上让百姓获得更多获益。

而血管病作为当前社会常见病、多发病一直严重威胁大众的生命健康,也是上海市同济医院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重点发展领域。对此,程院长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1)更新管理模式,实现大急诊平台化,卒中中心实体化,让卒中中心拥有专门的团队、床位和地方,以实现患者可以享受应收尽收和更规范的诊疗;

(2)开发新技术,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并把这些最新的技术、仪器设备和产品应用于临床,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3)通过多中心的合作开展临床大样本研究,以产生真正有应用价值的,有关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重大临床成果。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其实这也是大会主席、同济医院神经介入领军人物方淳教授等人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对于同济神介人来说,每年召开一届的同济医院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也是他们每年汇报演出的舞台。对此,方淳教授也在致辞中强调说:「同济医院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迄今为止已经举办六届,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精彩。去年我们发布了专家共识;今年我们不仅程院长发表致辞,李明华教授、刘建民教授、吴中学教授、李铁林教授等前辈专家、微创神通总裁谢志永先生也莅临会议,还有同济神经介入团队的最主要成员、以及众多国内脑血管同道参会,因此本次会议将是我们以后成长发展过程相当重要的一笔。」而从本次会议的议程和报告的内容也印证了这一点。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创新:

这里是神介产品创新经验交流的平台

创新是中国神经介入从业者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努力的方向,不论是开场致辞中李铁林教授的回顾以前从国外偷偷运回二手神介器材的经历,还是李明华教授花费多年在国际上首创颅内腹膜支架的经历和吴中学教授为此而写的诗词,无不体现着前辈专家们的浪漫,和他们为开创中国神经介入事业披荆斩棘的过去。

正如刘建民教授指出的:「在过去的三四十年,神经介入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二十多年前,由李明华教授带领的团队和上海微创研制了全球第一个颅内腹膜支架,这款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治疗了大量的患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且形成了国内和国际的规范,已经成为目前我们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和器具。但我们也要认清,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而如何进行探索研究,刘建民教授和李铁林教授等人给出的要方就是多学科的交流和医工的结合。

交流:

多学科不间断地交流碰撞是神介行业发展的动力

本次会议的最大的目标就是交流学习。正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明华教授指出的:治疗脑血管病的手段跟技术不断地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医生的经验,二是采用的工具(神经介入的材料),这两个是互相激励的。我们的经验在不断增长,材料也是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然后不断地碰撞。特别是不同学科组成的团队因为不同的学科想法不尽相同,所以这样的对话对我们技术、方法、材料的完善都更有利。

而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重建修复高峰论坛中,上海五官科医院袁雅生教授、北京天坛医院曹勇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立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分别对颅底侧窦区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案、脑血管病复合手术的治疗策略与经验、多密网支架应用的时机与技巧、IMPACT 临床研究长期随访总结、OCT 腔内影像在神经血管病例里的应用和体会进行了分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刘新峰教授也对颅内血管再通最新指南进行了解读。通过这些报告让所有人都对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领域最新热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两天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会议由来自国内临床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们结合临床实践、临床研究设计、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题做了丰富的讲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障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段传志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天晓院长、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琪院长、刘一之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万曙院长、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生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勤奋主任等业界大咖虽无法亲临现场,但也在线上参与大会,线上参会两千多人次,线上线下嘉宾讨论热烈。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除了技术和产品外,本次会议中立足于当地卒中中心建设的沪西北脑卒中介入一体化推进经验交流会,则通过具体的经验给了所有与会者一定的启迪。

众所周知,对于卒中患者的救治,加强卒中中心建设和保持绿道的通畅非常关键。本次会议上,同济医院的柳毅刚教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的赵静教授、南翔的王利教授、建工的牛箐教授的分别展现了各自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经验,展现了上海西北地域卒中中心建设的理念和成果。通过这些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医院正是通过各学科之间的团结合作才有了现在成绩。而这也印证了北京天坛医院吴中学教授和李铁林教授的致辞。

吴中学教授说:上海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因为无论是缺血还是出血都是人类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的问题,所以不管是放射科,还是神经内科、外科,所有的学科都要联合起来治疗脑血管病,都要不断地求索。李铁林教授指出:「神经介入确实不能说是哪一个科独断专行的事情,团结协作和多学科联合是非常必要的。对卒中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没有神经内外科、急诊科、放射科、影像科的团结合作是建设不好卒中中心的。我们要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准确的治疗,就要尽心尽力,不留遗憾,要团结起来,建设一个通畅的绿色通道」。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合作:

医工结合是神经介入发展产品创新、转化的源泉

其实从创新到生产,医学的进步依靠的不仅限于医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更多的是依靠医工结合带来的累累硕果。从论坛上明华颅内腹膜支架发明创新的分享,到本次会议上「研发转化合作中心项目」成立仪式的举办,也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神经介入发展的过去与未来。而医工结合更是赋予本次会议更多的含义。

在「研发转化合作中心项目」成立仪式上,方淳教授指出:我们国产的研发器械真的很重要,让我们能够扬眉吐气。此次研发转化合作中心的成立是我们同济医院和微创公司将在产-学-研多方面开展医疗设备器械的研制、转化等多方面的紧密合作的开始。对此上海微创总裁的谢志永先生也希望「通过该项目的正式落地,把来自临床当中的一些金点子持续不断地通过这个合理的模式转变成新的技术和产品,切实为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此外,本次会议的多个议程也特地选择 Bridge 药物支架等国产优质产品的临床应用数据与参会者分享。本次大会的第一个论坛就是脑血管药物支架学术专场药物涂层技术专题。

本论坛聚焦药物涂层支架,在胡锦清教授、杨志刚教授的主持下,方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吕晓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马宁教授和来自微创脑学科的工程师等人分别分享了 Nova 药物支架、Bridge 药物支架、Maurora 等脑血管病最新产品研发的进展和临床应用成果展示。他们在报告中不仅分享了药物支架的临床应用经验,还让与会人员对 Bridge 药物支架等国产产品的性能、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后续举办的病例讨论环节,同济医院的马林教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郑进教授、曙光医院刘斌教授和珠海人民医院刘永康教授更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对这些新支架的优良性能进行了诠释。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在论坛最后半天的病例讨论环节,也体现了这种医工之间的融合交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嘉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志清教授、珠江医院张忻教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李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丁圣豪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经伦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殷聪国教授分别就颅内动脉瘤覆膜支架、Numen 弹簧圈、密网支架联合中间导管的病例及临床经验,NEXT 产品组合在急诊取栓中的应用、Apollo 支架在急诊取栓中的应用、神通 ICAS-LVO 产品解决方案单中心经验进行了分享。此外,上海长海医院张磊教授则对 Neurohawk 取栓支架介绍及上市前临床数据进行了解读。这些报告不仅体现了我国神经介入研发事业的蓬勃发展,更体现了创新的核心动力就在于多学科、行业间不断地思维交流与碰撞。

同济脑血管病多学科联合会议暨第六届颅内血管腔内隔绝重建修复论坛召开

短短两天的会议虽然在 19 日晚落下了帷幕,但方淳教授和他的神经脑血管团队的脚步不会停止。他们将与全国同道一起互相学习、交流,并在加强与微创神通积极的合作转化的基础上,为中国神经介入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