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8-23
原创

走近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 治愈了身体,温暖了人心

人生路,有坦途,有荆棘,途中偶遇「病魔」。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家人,还有一群人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地和我们一起,与病魔较量。他们,就是医者。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带您走近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几位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听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

人生路,有坦途,有荆棘,途中偶遇「病魔」。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家人,还有一群人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地和我们一起,与病魔较量。他们,就是医者。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带您走近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几位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听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

周国仁:甘做广大患者贴心人

走近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 治愈了身体,温暖了人心
周国仁在义诊

2020 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医院作为江苏省最大的肿瘤专科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面对的病人大多抵抗力弱,治疗却不能耽搁。春节后第三天,医院就陆续开始收治病人。刚刚走马上任、分管门诊工作的副院长,面对每天出入院 6000 多人次,如何保证职工和患者零感染,周国仁感到压力十分巨大。但他不等不靠,结合医院实际,科学统筹相关职能部门,着手制定医院疫情防控流程,从设置入院、门诊、住院三道关卡,到落实预约分诊、一患一陪,还专门编制《新冠肺炎防治知识读本》,告诉患者就诊注意事项。此外,对医院公共区域进行严格清扫消毒。在这个特殊时期,这些细心之举,让每一个患者心里踏实,感觉就医有了安全感。

周国仁从事肿瘤内科医教研 20 余年,他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求知探索,精通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对预防和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丰富临床经验。周国仁主任为人热情真诚,对待病人就像家人一样,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每天早上 6 点半他就赶到医院,坚持上班后、下班前两次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解决患者一些突发状况,有时行政事务较忙,也会电话和其他医师联系,指导制定新老患者的治疗方案,尤其对是于一些危重、疑难病人,更加用心制定出符合患者的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计划。

熟悉周国仁主任的都知道,他的手机 24 小时开机,号码告诉每一位病人,以便能够及时保持与患者的沟通联系。一位曾经的肿瘤病人在家里突发腹痛,家属立即与周国仁联系,他一边让病人来院诊治,一边赶到门诊替该病人挂号,安置床位。经过及时诊治,病人病情得到缓解。

由于长期和肿瘤病人打交道,病人的疾苦,周国仁能够感同身受。每次查房的时候,他都会与病人或家属进行交流,有时轻轻拍拍病人的身体,还会提醒家属注意病人情绪变化,都能够给病人家属极大的安慰和鼓舞。有时病人欠费停药,他还会帮忙刷卡垫钱;外地病人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他帮忙联系宾馆旅社。只要病人有需要,无论事情大小,周国仁能帮都帮,能做都做。多年来,他每年救治患者超 7000 人次,累计服务患者数以万计,没有一起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再难缠的病人在他这里也心服口服。

沈文荣:潜心钻研,勇攀影像高峰

走近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 治愈了身体,温暖了人心
沈文荣在作影像诊断

作为全省较早成立的 CT 室创始人,科主任,全省较早一批 CT 诊断学研究生之一,沈文荣主任已经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近 40 年,每年报告书写量近 5000 份,每年会诊院外 CT、MRI 疑难患者超 2000 例,直接到外院参与会诊或参加 MDT 每年亦达 100 例以上。38 年来,沈文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影像诊断经验,尤其是对肺部、腹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肿瘤的综合诊断分析更有自己的独道之处,在全省影像诊断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他面对每一个病例,都会仔细询问病史,洞察图像中的可疑之处,不放过任何细节,准确找到病因,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

因为技术好、态度好,来找沈文荣主任看片的患者络绎不绝。一大早,在沈文荣主任的办公室里早已人头攒动。许多患者拿着片子请他诊断,还有外地患者慕名远道而来,也有的患者赶来感谢,这样的现象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是如此。由于工作繁忙,沈文荣主任已连续多年主动放弃休放射假,全年出满勤;每当你早去单位准备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他早已到达科室开始了繁忙而充实的一天,年年月月、周周日日从未间断。

曾有一位患者体检时发现有肺部结节,以为是肿瘤,在犹豫是否手术的过程中,心情十分沉重。最后,患者家属慕名找到沈文荣主任。他仔细翻阅患者 CT 片,前后对照,结合结节部位、大小、形状及密度等信息,初步诊断炎性结节可能大,随访观察即可。在后期的定期复查中,沈文荣主任也亲自帮他把关,结节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也基本肯定了前期炎性结节的诊断。使患者免于手术可能带来的肺功能损伤和生活质量的下降。30 多年来,沈文荣心系每名患者,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凭借着一双「火眼金睛」,让许多诊断不明、心情紧张、犹豫不决的患者像找到了保险一样。

只有做到将心比心,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沈文荣带领科室在全院率先实行检查零预约,通过合理排班、引进设备、延长检查时间和错峰检查,解决影像检查时间过长难题,这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患者检查时间,特别是为异地就医的患者提供了便捷。

吴剑秋:看到病人好转心情就好

走近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 治愈了身体,温暖了人心
吴剑秋在查阅资料

「老陈啊,今天有什么不舒服吗?」肿瘤内科病房里,吴剑秋带着他的组员正在查房中。俨然,他和患者已经很熟悉。他一边摸摸老陈的肚子,一边询问他的症状。「你恢复得不错!这个治疗方案看来对你有效。」吴主任眼角一弯,隔着口罩,记者感受到了他的开心。

老陈(化名)是一位晚期胃癌患者,3 年的抗癌时间里,他经历了多种治疗,长期被病痛折磨着。「其实,我已经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医生建议我进行的是免疫治疗。」老陈很感激在省肿瘤医院遇到的医生,他们一直在鼓励自己,给予最大的帮助。此次治疗是免疫治疗胃癌的临床试验,对他来说,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刚开始治疗时,有一些不舒服,经常浑浑噩噩,恍惚中,我会听到吴主任的声音,后来听家人说,那段时间不管他多忙,每天都会来看我。」老陈口中的吴主任就是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吴剑秋。

1970 年出生的吴剑秋行医已经 30 年。「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吴主任说,医生这个职业,解决患者的病痛,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更多的是责任。有时候下班到家,他还会打电话到病房,询问一些重病患者的情况。「可能是职业病吧,有时候到了夜里 12 点,还是不放心,来到病房查看危重患者。」作为医生,吴剑秋坦言,确实比较辛苦,或许比其他职业付出更多,工作学习到深更半夜是家常便饭,双休日几乎没有。但也有成就感,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患者的康复,看到病人好转心情就好。

刘雅恬:患者的信任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走近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 治愈了身体,温暖了人心
刘雅恬在为患者查体

刘雅恬,人如其名,雅致甜美,活泼中有干练,热心中有温度。她是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 13 年。

大家都知道,学医很苦,刘雅恬也是一样,生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选择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在她认为,那是可以帮助别人的一个职业,因为热爱所以不觉得苦。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她的乐观、积极、向上。她说,吃苦忙碌后也有收获,记得有一位百岁老奶奶,因为食道癌无法进食而入院。「她是用轮椅被推进病房的,才开始老奶奶很悲观,觉得自己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看到老奶奶暗淡的眼神,刘雅恬悄悄地走近奶奶,和她聊天并告诉她,只要好好听医生话,一切都会好转的。「反正都住进来了,我们一起试试吧!」没有豪言壮语,更多的是轻声鼓励和携手共进。就这样,这位百岁老人家在她和同事的鼓励下,逐渐好转,可以吃点东西,可以站起来了,可以在病区里溜达了……1 个多月后,这位老奶奶出院了。


「出院前,老奶奶特地找到我,握着我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嘴巴里一个劲地说『谢谢』!」刘雅恬说,这份信任、这份感谢真的很滋养人,「虽然就是一个简单的握手,但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刘雅恬说,来自患者和家属的这些力量,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刘雅恬除了本职的临床工作,还经常乐于做一些「多出来的工作」。2019 年,她来到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支援,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肿瘤放射治疗服务。积极参加肿瘤科普宣传工作,入驻人民日报健康号「2000+名医名院计划」……

80 后医生刘雅恬说,接下来,她定会不忘医者初心,努力践行「永远为患者做对的事」的院训,提升业务能力,更多地走近患者和家属,更好地解除他们的病痛。

李潇:因为患者,他成「发明科研达人」

走近平凡又不凡的南京医生—— 治愈了身体,温暖了人心
李潇在做实验

肿瘤令无数患者深受其苦,李潇目睹了太多病患被疼痛折磨的场景。他决心在做好临床工作之余,潜心钻研减轻病患痛苦的方法。医学是一门极其细致的学科,不止体现在临床上,更体现在理论研究上。以临床实践为依托,李潇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在科研新技术方法上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成为大家眼中的「科研达人」、「发明家」。

他围绕泌尿系肿瘤分子标志物及肿瘤调控机制进行不懈钻研和探索,发现一系列分子靶标及机制,为患者精准诊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凭借扎实的科研基础,工作第一年,他便成功申报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他至今已发表第一/通讯 SCI 论文 4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 20 余项,软件著作权 4 项,主编英文书籍 3 本,参编中文书籍 4 本,参译书籍/特刊 40 余本,并多次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很难想象,这些成果都来自于一位 90 后医生李潇。

李潇凭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一直以来他始终保持着爱思考、勤动手、善于钻研的好习惯,他经常琢磨各种难题解决方法,针对性设计专利,比如面对临床问题发明体内双 J 管拔除器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他们知道我科研做得不错,其实我同样很喜欢手术。」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李潇每年至少参与四级手术 200 余台,诊疗救治患者 1000 余人。在采访中可以感受到李潇那份奋进。李潇说,身边优秀的人很多,自己要进步的地方也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李潇始终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会不负所学、不负患者,以热血书写自己的责任担当,用行动践行自己的青春宣言,做无愧于时代的「90 后」。

医者,就是有这样的力量,驱走恐惧,驱走黑暗,让阳光流进心里来,让原本苦难的生活变得从容清澈起来。

通讯员 胥林花  蒋雯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