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6-21
原创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郑州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张陆主任,在医院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先不说技术,单是那一张有特点的笑脸,就让人觉得信任、亲近。

张陆主任的笑容很有喜感。在医院春节联欢会上,张陆是常客,他的表演亦庄亦邪,邪的成分略多一点。再多一点搞怪,观众一定会哄堂大笑、掌声如潮。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在医院科主任里,张陆主任应该是最有表演天赋的。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搞笑的台词,引人发笑,或是发人深省,非常传神。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让张陆主任自己说来,他简直是被医学耽误的好演员。

小时候,他就很喜爱表演,读书期间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每次演出搞活动,他都是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相声、快板、样板戏,样样精通。

他还写得一手好字,钢笔字、毛笔字都很有功底。

学校的优秀板报都出自他手。而写毛笔字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医院一些会议室等重要场合挂的书法作品,好几幅都出自他手。

高考的时候他的理想并不高,就想到安阳一所学校学声乐,可惜家里交不起 50 块钱的学费,没让去。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梦想失落了。母亲往他兜里揣了一把糖、两个橘子,他带着自己全套的高中课本,去了军营。第二年,以省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本来闻到药味就想吐的他,走上了从医之路。从此这个世界多了一个骨科医生,少了一位好演员。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有些事虽然过去了,但记忆永远不会褪色。儿时的困苦和坎坷,让他学会了珍惜、感恩、努力向上。

张陆的父亲是个木匠。小时候家里家里穷,兄妹八个,全靠父亲做木匠养活。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木匠活,拉大锯是他的「童子功」。他学得非常努力,因为每个周末去集市上把做好的家具卖出去,就有了钱,他就能上学了。

木匠活儿讲究精细精准,是一种美感和艺术。从小耳濡目染,他对这样的工作有着天然的兴趣和热爱。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大学毕业之后,张陆先是在解放军 153 医院工作,在普外科等科室轮转。到了骨科,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专业方向。这个专科让他感到神圣。人体最大的支撑,就是骨骼。骨科手术的精细,也让他找到了儿时跟着父亲学木匠的感觉。这都是需要严丝合缝、精准无误的技术。

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张陆都非常投入、拼命。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边啃馒头,一边啃艰深的医学书籍。

外出进修,跟带教老师一起做手术,老师忽然用手里的钳子敲他的手,他立刻知道自己错了,从此铭记于心。

打针、抽血、打结缝合,这些不起眼的最基础的技能,他反复练过无数次。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因为自己大部分时间在手术室度过,有一次爱人出差,他夜里只好把孩子带到手术室来,安顿在值班室睡觉,自己上手术。

他最佩服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曾谈起过自己的一件往事。手洗好之后,去往手术间的路上,吴孟超不小心摔倒了。一般人会下意识地手撑地,而他是手朝上,因为医生的下意识是手不能污染。

这些手术第一、病人第一、追求卓越的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张陆。如果说做木匠是一种工匠精神,那么他从医之后追求的可以说是一种「医匠」精神,那就是精益求精、精确无误。

2000 年,他刚来郑医没多久,做了一例胸骨爆裂骨折的修复手术,一个 21 岁的年轻人,意外高空坠落。这种难度的手术在当时的郑医还没开展过。手术前,他又恶补了解剖学资料。手术进行了五六个小时,很顺利。术后,当时的骨科主任刘贤修交代张陆「好好看着病人」。他守在病人身边两天两夜,直到病人情况稳定。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这一次手术让他认识到解剖学的重要性,以后无论是再熟悉的手术,他都要看一遍解剖,熟能生巧温故知新。有时甚至拿着解剖图谱上台,以保证手术的精细。在他的案头,两千多页的《实用骨科学》,是他每天都要看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有批注。

术后病人六小时特护,是张陆的特别要求。每一位手术后的病人,科室要保证至少六个小时的特级护理,护士坐在病人床头,随时记录各种监护,处理突发情况,保障病人安全。

这样的做法源于一个病人。六七年前,有一个女性患者,颈椎手术之后回到病房时情况还不错,没出多少血,引流量也不多。但是术后两小时,病人忽然说下半身不会动了。科室立刻紧张起来,把病人推到手术室探查,原来是椎管内形成了血肿。「如果发现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张陆如今想起来还有些后怕。紧急处理之后,病人转危为安。在这之后,术后六小时特护就成了惯例。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张陆主任很注重沟通,因为说话风趣幽默,病人也都很喜欢他。每天除了查房,上午下午他都会抽半个小时去看看病人,尤其是术前术后以及情况特殊的病人,跟他们聊聊天,喷喷嗑,说点打趣的话让病人高兴高兴,病人心里就敞亮了、踏实了。

张陆说,治病是技术,沟通是艺术。在病人床前多待一分钟和少待一分钟,效果不一样。对于病人说的话,要留心留意,认真对待。在他看来,呵护好病人就是最大的医德。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曾经有一个病人,在张陆的病区住了三个月。说起来张陆心里也很过意不去。这个病人术后有几天他刚好出差,管床医生打电话说,病人伤口不太好,「渗了两针」。等他回来亲自查看,伤口感染很厉害了。那一段时间,除了和管床大夫一块严密观察伤口,他每天到科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这个病人聊聊。另外每天还查阅各种资料,精神高度紧张,百般煎熬。好在功夫没白费,这个病人康复良好。虽然因为住院时间长有些烦躁不满,但对张陆主任、对管床医生是很感谢感念的。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跟病人沟通,说太多医学术语他们常常是听不懂的,比如说百分之几的几率,病人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张陆给病人说,就像车走在路上,被一个飞来的轱辘砸中了,就是这种几率。腰椎滑脱了,就像椅子腿活络了,是用三角铁固定,还是钉个钉子固定,还是用胶粘住?这就是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样一说病人就好理解了。

郑州人民医院张陆——收获病人的感念,永远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从医 20 多年,张陆做过两万多例手术。有太多的病人在他的治疗下重新站起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曾有一位 90 多岁的老太太,颈椎病严重,压迫到神经,导致四肢无力,走路都走不成。张陆成功给她做了手术之后,老太太胳膊腿儿都能自如活动了,后来活到 102 岁高寿。一次成功的手术给了老太太一个良好生活质量的晚年,一家人对张陆感念不已。

吴孟超院士说过一句话:「某些医生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张陆这样的医生始终在努力。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