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6-10
原创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光照星未来」系列孤独症公益讲座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一类在发育早期以社会交流和社交互动障碍,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 6-12 岁孤独症的患病率为 0.7%,至少有超过 1000 万的孤独症患者,其中 0-14 岁的少年儿童超过 200 万,每年新增孤独症儿童数量超过 16 万。孤独症患病率高,且往往伴随患者一生。

孤独症患儿主要核心问题

大部分孩子初次就医的原因,基本集中在语言问题、社交问题、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但并不是具有这些问题就一定会被诊断为孤独症,孤独症主要以下两大核心症状。

核心症状 1

社会沟通与社会交往功能的缺陷

沟通与交往功能的缺陷是孩子首次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有以下三个表现:

  • 社交与情感的互动缺陷,如异常的社交接触,不能正常地来回对话,分享兴趣、情绪或情感的减少,不能启动或对社交互动做出回应等。
  • 非语言沟通的缺陷,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语调变化。
  •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如难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社交情境的困难,难以分享想象的游戏或交友的困难,对同伴缺乏兴趣等。

这些表现是在多个场景而且持续性存在的,某一情形出现其他情形完全不出现或治疗很快就达到正常水平就不是孤独症。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患儿身上的表现症状皆有不同,这取决于个体年龄、智力水平、语言能力、是否治疗以及当前获得的支持,即使正式的语言技能(如词汇、语法)完好无损时,孤独症的互惠社交语言使用仍然受损,所以在康复干预中,不能只做语言训练,要做的是沟通训练,这点十分重要。

核心症状 2

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症状表现为刻板或重复地动作、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对某些非常局限、执着的兴趣表现出的专注异乎寻常,感官功能异常、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过低。

重复刻板行为的发生通常与社交互动功能缺陷有关,由于社会交往与互动功能缺陷,导致面对社交不确定时产生焦虑,从而产生刻板重复行为。

孤独症诊断的程序与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为孤独症及其严重程度,诊断其是否有其他共患疾病并确定功能水平,最后依据评估和诊断结果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孤独症诊断拥有一整套标准化体系,包括病史收集、临床观察、检查及临床评估,同时辅以必要的客观辅助检查,最终依据标准进行诊断。

其诊断需要多学科合作及大量的时间,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常规流程包括医生初诊、心理行为评估、医生确诊及指导、干预治疗、定期随访等。

孤独症目前没有十分有效的治愈方法,但其症状能够通过干预得到改善,所以建议大家在诊断之初就尽量选择专科门诊。很多孤独症患者经过系统的干预后,能够发展出良好的社会技能,拥有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生活与适应社会。

孤独症患儿的预后

孤独症预后取决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共患病的情况、患儿的智力水平、干预开始的年龄、科学干预方法的选择以及干预的强度等。患儿的智力水平越高、干预的年龄越小、选择的方法越适宜、训练强度越高,效果越好。

目前在国内外已有不少通过教育和训练患儿基本能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报道。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孤独症儿童 3 岁前不会说话、听不懂指令、不与人眼神对视、沉迷于单一重复的兴趣行为、不能与人互动交流等,经过长期专业机构与家庭康复,部分患儿最终能够进入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有的甚至完成小学、中学、大学学习,有的需进入特殊学校学习。

为什么会有孤独症?

孤独症孩子有情绪问题怎么办?

孤独症是遗传导致的吗?

……

5 月 29 日至 6 月 25 日,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清华大学无障碍研究院、恩启联合主办的「光照星未来」系列讲座,从医生和治疗师的角度科普孤独症相关内容,为家长解忧答疑。

5 月 29 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原儿童心理与康复科主任万国斌博士做系列讲座的开篇授课,从医学治疗角度并结合典型案例解答「为什么我的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同时讲授孤独症相关科普知识。

近期,「光照星未来」系列讲座还有 3 次课程,6 月 11 日(本周六)9:00-12:00 将开展第二次讲座授课,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冯哲副主任医师和张海兰老师主讲。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光照星未来」系列孤独症公益讲座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