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6-08
原创

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胜利凯旋

战时无畏、归来无恙。6 月 8 日上午 11 时 25 分,在结束 53 天支援任务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 20 名队员搭乘 MU7124 次专机,与湖北重症医疗队一起离开上海虹桥机场,于当日 12 时 45 分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本批凯旋的 133 人湖北省重症医疗队,也是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

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胜利凯旋

2022 年上海战疫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派出 2 支援沪医疗队共计 71 名医护人员,分别驰援上海方舱医院和重症危重症定点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他们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医护的先锋模范作用,融合「武汉方舱经验」「重症救治经验」,并因地制宜再创新,同心守「沪」以「一老、一少、一重」为核心的新冠感染者,与上海本地和外省援沪医疗队共同奋战 2 个多月,最终取得「大上海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胜利凯旋
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胜利凯旋

重症患者「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今年 4 月 17 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 20 名重症医护人员进驻上海市第九医院(北部院区)ICU,开展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救治。这里收治的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中,绝大多数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经历武汉战疫的大考,这批最小年龄仅 24 岁队员们,积累了丰富的新冠重症救治经验。医疗队党支部书记、领队周建林介绍,51 天时间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与湖北兄弟医院共同负责管理 16 张 ICU 床位,收治患者 52 例。依照重症救治的「武汉经验」,队员们根据病情不同精准调整方案,实现「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4 月 30 日,90 岁的董奶奶病情迅速恶化,一度出现呼吸窘迫的症状。党员医护团队王璐、柳舟、赵领超等早期判断俯卧位治疗时机,制定精准化、个体化「无创氧疗」施治方案,给予高流量湿化给氧,吸氧浓度上调到 100%,成功维系住其生命状态,直至病情好转转出 ICU。

92 岁的陈奶奶体温一度超 40℃,心肺功能不全且意识逐渐淡漠,在复杂基础疾病和新冠肺炎的双重打击下,更容易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这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治疗新冠症状,还要对各基础病专科给予同质化救治。重症团队成员充分讨论后,为陈奶奶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予以俯卧位通气、特异性抗新冠病毒、抗凝、增强免疫力、恢复期血浆、中医药抗感染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近一周的艰苦努力后,92 岁高龄的她从 ICU 转入普通病房,并最终康复出院。

援沪期间,重症团队开展了大量重症特色诊疗如俯卧位通气、清醒俯卧位通气、床旁超声、重症营养、重症康复等技术及青年骨干培训。实施近百人次俯卧位通气治疗,开展纤支镜 10 余次、床边气管切开 5 例等高危操作,促进了重症患者的早期转阴和肺康复,有效缩短 ICU 内住院时间,为高龄重症患者争取良好的愈后效果。 

搭建重症救护的「营养长城」

针对上海九院北部院区 ICU 内高龄患者普遍存在的中重度营养不良情况,依照重症救治的「武汉经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护团队果断决策:建立起稳固的营养和免疫状态,是提升救治率、降低病亡率的关键。

作为中华护理学会营养支持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基地培训导师的王璐、张明、冯丽萍和文顺迅速组建「重症营养小分队」:从三大营养素的摄入、肠内营养的实施到鼻肠管的置入,实施一系列个性化、精细化方案。

85 岁的杨奶奶此前患有糖尿病及重度营养不良,又未接种新冠疫苗,在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恶化极快。鉴于杨奶奶的鼻胃管出现严重胃潴留,误吸风险较高,由重症专家王璐、程利、柳舟和护理专家赵领超组成的救治团队充分商议后,果断实施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保障营养治疗。

为有需要的高龄危重症患者置入鼻空肠营养管,精准引导可以使鼻肠管到达预定位置,减少反复插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医疗队员喻晨、杨慧、唐若男等人还给予杨奶奶精心的生活护理,经过近一周的个性化精准施治,杨奶奶成功「活了过来」。

驰援上海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为 10 多位患者实施的这一从「胃」到「肠」的技术革新,操作侵袭性小,有效减少高龄患者误吸及返流。在提升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的同时,保障营养供应,为他们的快速康复筑起一座「营养长城」,有效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并获得国家督导组和上海市专家组的广泛好评。 

「谢谢医生护士!谢谢武汉!」

「谢谢医生护士!谢谢武汉!我这个年纪能够战胜新冠病毒,相信其他人也都可以!」5 月 3 日下午,一位 92 岁高龄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经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全力救治,从上海九院(北部院区)ICU 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时,千言万语说不尽内心的感谢。

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胜利凯旋

5 月 4 日,85 岁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张爷爷顺利转出 ICU,老人的老伴获知这一好消息后,通过手机连线发送 23 秒的感谢语音,对救治老伴的援沪医疗队王璐医生,一口气说了 8 个「谢谢侬」。电话这头同样激动并欣喜的王璐医生说,「这是五四青年节里,我收获的最好祝福!」

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胜利凯旋

「此次出征,既是逆行驰援、也是感恩回报。要充分发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不辞辛劳、连续作战;团结合作、众志成城;尊重科学、敢于胜利』的人民医院精神,助力上海早日取得抗疫胜利。」在派出两批医疗队员支援上海的出征壮行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院长王高华寄予队员们重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春的力量在奋斗中发光发热。「我们的医疗队员们都很年轻,护士们多为 90 后,最年轻的才 24 岁。他们都正青春年少,却都有 2020 年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和重症定点医院的丰富经验。这次远离家乡来上海支援抗疫,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信仰。」周建林介绍。

51 天奋战重症病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批援沪医疗队医护团队主管病人 32 例,平均年龄 80 岁,最高龄患者 97 岁,平均合并 3 种以上慢性疾病,最终无新冠死亡及院内并发症发生,实现医疗过程零差错、病人救治零事故、医护人员零感染。他们过硬的救治本领和救治技术特色,获得了上海市和国家督导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来时春寒料峭,归时盛夏已至。一次次汗流浃背地穿梭病床间,无数次防护服下与死神拼抢,一个个舍小家顾大家的逆行身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71 名援沪医疗队员,用青春和操守、用汗水和奋斗,换来了一步步复苏的上海。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