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5-30
原创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上海市普陀区连亮路方舱医院,4 月 1 日收治阳性患者到 5 月 13 日正式关舱,作为普陀区第一家设立的区级方舱,连亮路方舱医院共收治了近 2 千余名患者,累计治愈出院近 2 千人,周转率超 200%。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2022 年 5 月 13 日,随着最后 35 位出舱者被中转站派来的大巴接走,标志着上海市普陀区连亮路方舱正式关舱。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们,奋战 43 天,也光荣完成使命。

在方舱的日子里,他们时刻与病毒抗争,没有恐惧和抱怨,更多是乐观和感恩,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温暖讲述。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心内科:左曹建(方舱救援队业务院长)

时光飞梭,一转眼就关舱了。在这片我们一起奋斗过的方寸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眷恋和不舍。一天天,一幕幕,如光影般浮现在眼前。

临危受命。三月底四月初,浦东和浦西开始分批封控。4 月 1 号的晚上医生群里传来消息,「方舱需要支援」,没有丝毫犹豫,简单地收拾了行李,14 人的先锋队伍迅速集结完毕。进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后,院领导们连夜护送我们来到了连亮路方舱。忘不了临行前郭院的那一句叮嘱,「保护好自己,带着大家一起平安归来。」

进舱刚安顿下来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来不及合眼睡觉,就被告知要出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值当天的夜班。我和晓冬主动承担值了入舱后第一个夜班,手写纸卡分配床位,患者陆陆续续被收治入院,不到几个小时,五楼 150 多张床位就收满了。人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看着走廊里的一束晨光照了进来,天亮了,疲惫与充实感交织着。

开始的几天,没有工作手机,信息输出和接收全靠对讲机一遍遍重复的呼叫。好在医院后方很快给我们送来了一部宝贵的工作手机,大大提升了舱内舱外的信息沟通和工作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精细化、合理化,患者入院信息电子化,特殊病情交接班,患者病情有变化及时申请转院,医护抢救演练,渐渐地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连亮方舱工作模式,工作变得井然有序。

同呼吸,心连心。方舱的运行离不开不同团队的互相默契合作。感谢后勤三剑客无论晴雨都贴心地为大家送盒饭和其他物资保障,忘不了周书记和叶院的谆谆教诲,感叹林和院的能工巧匠和奇思妙想,佩服丁大师和田老师每天晚睡早起仍能精神饱满,羡慕邵科那一手好的文笔和才华。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机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无所畏惧逆行来到方舱支援,大家都是了不起的逆行者。

我们德济先后派了两批队伍来方舱支援,后面又继续增补了一名医生,共计 30 人。我们的医护队伍总体都比较年轻和稚嫩,步入工作岗位没多久,我算是我们队伍里最年长的一个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段方舱的工作经历必然会成为我一生中特别难忘的一段体验,最后,愿上海的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能恢复到往日正常的生活作息中,去南京东路,看车水马龙。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护理部:姜莉莉(方舱救援队护士长)

我是来自护理部的一名护士,于千万人中平平无奇的一个。还记得 4 月 1 号那天下午,我正跟着我们的德济医护团队外派去社区采核酸。医院群通知里发出紧急召集一支先锋队伍支援方舱的通知,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怀着一腔热血我们一行 14 人连夜走进了连亮路方舱。

还记得次日第一次进舱内时内心的忐忑与不安,我和我的搭档小心翼翼地穿好防护服,互相检查了防护服的严密性,迈着笨拙地步伐走了进去。刚进舱没多久护目镜就被呼出的雾气模糊了,靠着一份坚持和信念过完了舱内的第一个四小时,出舱时看着蓝天白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是,困难和挑战从来不会击退我们,反而越挫越勇。把洗手液涂在护目镜上可以减少雾气的产生,把皮筋扣在鞋套上可以防止走路时鞋套的滑脱,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良优化。

还记得 4 月 29 号舱内突发抢救的那一次,当我知道舱内需要支援时,我飞奔着穿好了防护服冲进舱内参与抢救,出舱时衣服已经完全湿透,到第二天仍然全身酸痛不已,但是我知道我只是做了一名医护该做的事情,无怨无悔。

奋斗新时代,青春正当时。面对战「疫」,我们无所畏惧,同舟共济。在这里,大家互相照顾,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革命友谊,这份回忆弥足珍贵。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三病区:李亮亮(左)

我是来自三病区的护士,刚入职德济一年余。当我得知医院要紧急召集一批队伍支援方舱时,我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报了名。夜里十二点前,我们德济第一批 14 名队员来到了连亮路方舱。短暂地休息安顿后,我们第二天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收治新病人、安排床位、采核酸、发药、发放生活物资等等。

刚开始还有些不能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步入了正轨,工作变得有条不紊,我们都习惯了方舱里的工作生活节奏。此外,我还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工作之外,大家相处地都很愉快,互帮互助,在连亮方舱这片穹顶之下留下了满满的回忆。

希望这次的上海疫情能早日结束,上海加油!普陀加油!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六病区:吴铜陵

大家好,我叫吴铜陵,来自安徽铜陵。很荣幸能成为连亮方舱抗疫医护队伍中的一员。在方舱里的日日夜夜都让我感受深刻。记得有个初三的小女孩需要打印复习资料,我们互加了微信,每次她都会把需要打印复习资料传给我,我在舱外打印好后再带进去给她,看着她复习冲刺中考的模样,我觉得很欣慰。

还有有一名肝硬化伴腹水的患者,不能吃其他患者的餐费,只能喝粥。他的老伴焦虑地向我寻求帮助,我赶紧把情况向后勤指挥中心反映了,等到第二天,老爷子的专属米粥被送了上来,老爷爷和老奶奶看到米粥后连连感激我们方舱的所有工作人员。

后来,随着收治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给他们对口配的稀饭也供应到位,老人们对我们的贴心服务连连点赞。碰到拄拐杖的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都会主动上去搀扶,以防跌倒。虽然穿着大白在舱里工作的几个小时会很辛苦,但每一份付出心里都是甜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总是去帮助,常常去安慰,这是我们医护的人生信条。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二病区:曹宇

在 4 月 7 号的那天,早晨我正在采核酸,左博给我打了个电话,跟我说:「曹宇,出舱的时候,留到最后一个出来」,当时心里忍不住咯噔了一下,该不会我阳了吧。果然一出舱,就看见了等候我多时的小伙伴,拿着酒精对我一顿消毒,我懵住了。左博告诉我只是核酸异常,需要隔离观察,等核酸复核结果。然后我就带着我的一些基本生活物品搬到了单独的隔离集装箱里。

等待第二天核酸复核的时间是漫长的,每一秒都是煎熬,一个人待着既害怕又孤单。但是,我的小伙伴们给了我满满的感动。怕我一个人无聊,安慰和鼓励的短信一条接着一条。

第二天下起了大雨,宁珠和铜陵冒着风雨把饭菜送了过来,看着她们淋湿的背影,我感动地哭了。核酸复核的结果是阴性,观察了两天后解除了隔离,回归时姜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感到十分幸福。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铆足了劲,积极投身到抗疫的战斗中,以实际行动回馈我的团队。在舱内,每天穿着好几层不透风的防护服和手套鞋套,稍微动动就容易出汗,觉得憋闷,患者常常对我们投来了赞赏的目光。

叔叔阿姨给我点赞的时候我开心地笑了,我们一起比「耶」合照;饭点的时候会有小朋友跑过来问我饿不饿,我被小朋友的暖心萌到了;患者出院时会特意过来跟我说谢谢你,隔着口罩和面屏我笑了。这一个多月,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总结我的方舱日志,那就是「感动」。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神经外科:张会丽

初进方舱时我的心情是惶恐而复杂的。原来「方舱」长这样啊……绿色的假草坪,错落有致的集装箱,迎风飘扬的红旗,还有一栋六层高的小白楼。大白一穿,感觉自己像变身迪迦要去拯救世界了,内心满满的自豪感。结果是还没走进舱门,护目镜就糊得雌雄莫辨,穿着里外三层的防护装备觉得又闷又热,喘不过气来。

人刚进舱没多久,对讲机里已经召唤:「值班医生,值班医生在吗?」

「收到,收到,马上来!」即刻开启迪迦小张的舱内工作模式。

日复一日,短腿小张穿梭在各个楼层,透过雾气斑驳的护目镜,感知到他们的焦虑、无助,扯着嗓子多吆喝两声给他们加油打气!

有一次,要护送一对病情较重的老人转到定点医院治疗,帮他们提着行李从病房送上救护车,并安慰老爷爷不要太担心,病情会好转的。老人对我感激连连,一点善举,一份暖心的回馈。小张又能量满满了!

我们医院先后派来了两批队伍前来支援方舱,医院的人力更加紧缺了,但是留守在医院的同事们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守护着这一方热土。每当我看到医院的新闻里报道又成功救治了脑出血或脑肿瘤的患者,我倍感骄傲,「德济团队,就是这么赞!」何其有幸,舱内舱外,我们德济医护携手并肩作战。

若干年后,在车水马龙的上海外滩和步行街,人们可以自由地亲吻空气,畅吃购物。回想那许许多多同心守「沪」的大白身影里,有一抹是属于 25 岁的小张。

奋战 43 天!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队员光荣完成使命

神经内科:赵旻骅

初到方舱,由于对环境和病人的情况不熟悉,恐惧和压力感顿时上来,而护目镜和眼镜上容易冒雾气,严重时仅能看到人影。听着对讲机里不间断的呼叫"值班医生在吗",我硬扛着身体的种种不适在楼上楼下忙碌地穿梭。

以前我没有真正接触过新冠患者,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仅仅来源于几次医院的培训。进舱之后,我发现新冠在每个人身上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大多数患者是轻微的干咳,但有些咳嗽非常剧烈。

某天我去查看一个女病人,当我看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咳得不能站立,全身虚脱,按着肚子说咳得肚子都疼了。痛苦的她看到我就像看到救命稻草,用尽力气和我说"医生快给我想想办法"!这时候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想着对策。

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我想给她止咳效果更好的镇咳药。然而,方舱内的药物品种十分有限,又分散在不同楼层,我只能仅凭一点点模糊的视力在药架上找药。终于在跑了几个楼层以后,我把药放到她手中,并告诉她:"放心,我给你找到了最好的止咳药物,你吃下去马上就会好的!"

幸运的是,第二天我再次见到她,她精神明显好了很多,可以说是判若两人,她激动地想和我拥抱表示感谢,但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并不合适和患者密切接触。我思考了片刻,说道:「我们还是握个手吧!」。她紧紧握着我的手,说道:"我运气怎么这么好,碰到这么好的医生"!此刻我内心充满了欣慰和激动。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