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5-09
原创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4 月 1 日开始,上海德济医院方舱救援队临危受命,全身心投入普陀区连亮路方舱救援工作,在抗疫一线与病毒做殊死抗争!

他们的角色或许是儿女、父母、妻子或丈夫,但他们放弃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毅然披上了白色「战袍」。以医者仁心和大爱、守卫「沪」城,书写了一个个坚毅而又温暖的方舱故事。

ICU:宋忆莲

有一天我是凌晨 12 点到 4 点的班,收了一批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辈的患者,他们都说着上海话 ,非常焦虑的样子,我也用上海话安抚他们的情绪。其中有一个化疗的老奶奶,情绪特别不好,说自己的指标很低,在这里好焦虑,特别没有安全感,还跟他的儿子打电话想要寻求帮助。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我当时就告诉了老奶奶的儿子我们方舱的情况,告诉他我们有 24 小时值班的医护,可以在第一时间帮老奶奶解决生活、身体、心灵上的问题。当解释完之后,老奶奶放松了许多,老奶奶的儿子也没那么担心了,这一个夜晚他们都算睡安稳了。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再轮到我下一个班的时候,老奶奶竟然隔着防护服认出我了,我真的感到很惊喜,因为大家穿上防护服都只露出一双眼睛,最多可以通过身高来辨别男和女,连我自己上班交接班都要看一眼排班表确认是谁跟我一起上班,而老奶奶就因为我那天的帮助而深深记住了我,我只是在做本职工作,却能让老奶奶记在心里感谢我,我觉得十分感动。第一次让我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仅仅只是一句歇后语。

消化科:叶可柯

我叫叶可柯,是一名来自消化科的医生,这是我的一点小故事。

犹记得 4 月 1 号晚 10 点,在我前往突击核酸任务中接到医院发出的支援新建方舱的号召,理性在我耳边不断的萦绕,「那边全是阳性病人!」「我的防护能做好吗?」「专业不对口,病人会处理吗?」等等问题。然而手指在键盘上向苏主任飞快的敲出「我可以!」

犹记得那晚临行前郭院长反复的鼓励,顾主任不停的叮嘱,还有自己内心的惶惶不安与若有若无的期盼。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转眼已经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近 1 个月,有工作中不断徘徊的紧张,也有生活中或大或小的欢乐。4 月 16 日的那晚,正好轮到我的班,接听到三楼护士闫璐——德济五病区护士的呼叫:「叶医生,有个病人跌倒了,神志不清,赶紧来抢救!」

穿着三层隔离防护服,拖着 160 斤的身躯,我飞速地奔向三楼。刚一抵达,便见到患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不清,当时脑海里突然闪出「癫痫!?」我立即将其她的头和身体侧向一边,让口腔分泌物流出,避免误吸导致窒息,并让护士辛聪及方舱志愿者过来帮忙。

此时,阿婆四肢四处乱抓,两只手分别抓住我的及闫璐的防护服开始撕扯,幸好有保安大哥在,抓住了她的双手。十几分钟后患者自行醒来,我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有一阵后怕,要是手破了怎么办,要是防护服破了怎么办等等…最后患者被转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我也没有被感染,我的心也算是平复一些了。

目前,虽然我们这小小的方舱依旧床位爆满,但是上海的日增阳性人数已经呈下降趋势,我相信上海的光明马上就要到达,而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接属于我自己的光明!

手术室:舒文艺

在外派核酸紧张忙碌的时候,急促的铃声让我疲惫的精神猛地一震,一看是护理部詹院长的电话:「文艺,连亮路方舱紧急需要人手,你要不要参加?」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德济大家庭的一份子,我没有丝毫犹豫,就这样当天夜里就来到了由德济医院主管的方舱医院。

当天晚上就由我的手术室同事带我入舱,在这之前我参加过外派隔离酒店的任务,对于个人防护方面有充足的经验,我也听到第一批同事说这里的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不规范,这使我忧心忡忡,为方舱的各位同事的安全担心。

我第一时间就向左老师及姜老师提出来可以由我带领大家穿脱隔离衣的培训以及改进穿脱区不规范的地方,第二天建议就被采纳了,同时我将吴铜陵老师以及张梦婷老师拉入固定的培训群中,为方舱的保安保洁消杀进行培训。

在舱里还遇到了一个 80 岁的老大爷心态特别好,仅仅四天就转阴了,大爷没事的时候就唱歌鼓励大家,也让我在里面充满了乐趣,感觉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好自豪,有了更多的动力。同时也祝连亮路方舱在德济医院的带领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起努力战胜疫情!

放射科:闫好歌

我是放射科闫好歌,不知不觉已来方舱 20 余天,除了每天穿厚厚的防护服在舱内工作之外,在舱外也有遇到很多快乐的事情,同事之间的感动,亦或出舱后的一抹夕阳都消除了一天的工作疲惫。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比如暴雨天气,室友明明不上班但是为了我进舱方便,撑伞送我上班接我下班(因为脱衣服的地方属于污染区,所以脱完衣服一般不回穿衣区不方便带雨伞),再比如刚来方舱的时候其实大家内心也害怕,因为面对的全是阳性病人,但是相互加油打气,克服心理压力,增进了战友之间的感情。

每天早上给病人一次次做核酸,也收到了无数声感谢,有确诊的警察叔叔做志愿者,维持秩序一起帮忙,也有确诊的同行医护志愿者帮忙核对名单,更有来自其他行业的志愿者自愿留在舱内继续帮忙。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老爷爷因自己在家,又确诊了新冠,他来的时候正好是我接他上来的,走的时候也是我去通知的,他走的那天对我说了无数声感谢,因为我一直在忙,他找了我三次问我要联系方式说要写感谢信,他说「我们带给他了温暖,病毒无情但人有情,在这里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并且痊愈出院,他真的很感谢我们。」

听到这些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我的 24 岁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格外宝贵的经历,值得让我铭记。

最后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愿再无灾难,一切平安。

五病区:闫璐

高压氧:辛聪

4 月 16 日晚上,有一位 70 岁阿婆,突然摔倒在卫生间突发癫痫,当时值班人员闫璐和辛聪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通知值班医生叶可柯,当时患者意识不清,牙关紧闭,四肢抽动,双眼外翻,闫璐和辛聪两人第一时间将患者头偏一侧清理呼吸道,给予生命体征监测,成功救回阿婆,阿婆恢复意识后,大小便失禁,并给予照顾。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在一个半小时过后,患者再次发生癫痫,护士协助叶医生全力抢救阿婆,阿婆再一次被抢救回来了,并给予氧气,叶医生联系了院方领导及家属,晚上将患者转院治疗。

在这疫情严峻的时候,我们上海德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积极抢救病人,体现了德济「病患第一」的精神,为我们的医护人员点赞,还被同房的患者拍下发到了抖音。

连亮路方舱医院 6 楼 14 床有位患者有心脏冠脉支架植入史、高血压、抑郁症等基础疾病, 患者的药物吃完后,方舱医院的药物目前还不完善,老爷子特别焦虑,闫璐了解情况后,给患者在助医网进行购药,但药物需要在 5-10 天到达,患者特别着急,闫璐联系了左主任立即寻找了我们现有的其他药给患者予以应急 ,并每天上班来关心老人家的药有没有拿到,关心患者,缓解患者焦虑的心情,老人家对我们的帮助表示非常的感谢 ,希望可以记下我们的名字。闫璐说疫情当下,希望我们的行动能感染更多人,温暖更多的人!

急诊科:邢剑虹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方舱医院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不仅有同事间的温暖还有患者的温暖。最开始方舱的物资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会尽我们所能保障物资。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在早晨艰巨的核酸任务中,我特别想感谢我们的志愿者,给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让我非常感激。转阴可以回家的病人兴奋的地来护士站道谢,说感谢这段时间的照顾和护理。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记得有一次收了个空巢老人,一人孤零零的坐在大厅一角,走路不是很稳,我一步步扶着他去病房帮他拿好生活用品放床头,给老人铺好被子轻声嘱咐:走路慢点别滑倒,喊了旁边床的阿姨帮我留意留意,照看一下她,就回了护士站。

阿姨紧跟我身后说我对病人真好,给老人拿铺被子、拿生活用品让她十分感动,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虽然微不足道的夸赞也让我疲倦的身体感受到了温暖。虽然在方舱的日子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们一定会共克时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同事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早日清零回家!

方舱小朋友们送的礼物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其他瞬间: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的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方舱日记: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的那些故事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