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4-07
原创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病史摘要

女性,25 岁,右眼红肿 1 月,伴视力下降。2 年前右侧眼眶脑膜瘤(球后)术后病理确诊。1 个月前于外院行「射波刀」治疗后,自觉视力下降。

查体: 右眼结膜充血,视盘隆起、水肿。右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各方向均受限。

临床诊断: 右眼视盘水肿。

右眼眼眶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影像图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图 1-6 T1WI 轴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边界尚清,呈中等信号,视神经呈等信号,右侧眼球向外突出。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图 7-12 T2WI 轴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呈中等信号,视神经呈等信号,右侧眼球向前突出。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图 13-18 T2WI 压脂轴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信号未见明显减低。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图 19-26 T2WI 平扫矢状位、冠状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呈中等信号,视神经呈稍低信号,右侧眼球向前突出,冠状位可见「袖口征」。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图 27-32 DWI(b = 1000)呈稍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图 33-38 T1WI 增强扫描轴位示:病灶呈较明显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数条血管影,邻近眼环、上直肌、外直肌、内直肌受压改变,肿块包绕右侧视神经,右侧视神经变细,增强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可见「双轨征」。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图 39-46 T1WI 增强扫描矢状位、冠状位:病灶稍明显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数条血管影,邻近眼环、上直肌、外直肌、内直肌受压改变,肿块包绕右侧视神经,右侧视神经变细,增强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可见「双轨征」及「袖口征」。

影像诊断

MR 增强影像表现及影像诊断:右侧眶内球后(包括肌锥尖)可见一不规则肿块影,边界尚清,最大截面约 4.4×3.1×3.2 cm,T1WI、T2WI 均呈中等信号,增强扫描其内可见数条血管强化影,肿块呈稍明显强化,弥散轻度受限,邻近眼环、上直肌、外直肌、内直肌受压改变,肿块包绕右侧视神经,视神经变细,增强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右侧眼眶膨大,右侧眼球受压、向前外侧突出,右侧海绵窦局部增宽。

结合病史,考虑右侧眶内脑膜瘤。

诊断要点及思路

鉴别诊断

(1) 视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视神经纤维束内胶质细胞的肿瘤,好发于 10 岁以下儿童,水平 CT 显示为视神经梭形肿大,偶见管状和昙花状增粗,无「车轨征」。因脑膜完整,各部分边界均锐利清晰,密度接近于正常脑白质。如肿瘤内有液化腔在软组织影像内有低密度区。

(2) 淋巴瘤:多发生在 50~70 岁中老年,病灶边界不清,呈分叶状,可眶内弥漫性生长,MRI 上呈长 T1、稍长 T2 信号,病灶均匀,扩散受限是其特点,DWI 为高信号。

(3) 炎性假瘤:弥漫型可表现为眼外肌增粗、泪腺增大、眼环增厚、视神经增粗,易累及眶尖脂肪组织,增强呈轻中度强化,钙化非常少见,临床上多有反复发作的炎症病史。

综上所述,本例根据临床病史及影像表现可诊断为脑膜瘤,但工作中遇到其他相似病例,需要注意鉴别诊断,确诊需结合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

病例讨论

脑膜瘤是发生在脑膜细胞中的良性肿瘤,常见于颅内,发生在眶内相对少见,占眼眶原发肿瘤的 5%~10%,在眼眶肿瘤中占第 2 位,约 32.6%。眼眶脑膜瘤起源于视神经鞘膜,称为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蝶骨或额骨壁骨膜,称为蝶骨或额骨脑膜瘤,可由颅内蔓延至眶内。也可继发于眼眶骨膜和埋藏于眶蜂窝组织内的异位脑膜细胞,常见有恶化趋势。

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1:3,平均年龄 35 岁,也可见于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缓慢进行性视力下降和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常在眼球突出后出现,通常都将引起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并且易沿视神经鞘向颅内蔓延,危及生命。

早期确诊难度较大。通常具有特征性「三联征」,即视力下降、视盘水肿、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分流,但这些症状一般在疾病晚期才会出现。

该肿瘤虽属良性肿瘤,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常被视为局部恶性肿瘤,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发病年龄越小,肿瘤发展越快,手术后复发率也较高。

影像表现较典型,MRI 检查脑膜瘤呈等 T1、等 T2 信号,少数脑膜瘤可见粗大的流空血管信号,来源于眼动脉,增强呈「双轨征」,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增强后的 T1WI 显示此征象最佳。

MRI 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状、范围,对于原发于眼眶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病例小结

本例病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右眼红肿伴视力下降,右侧眼眶内占位性病变,磁共振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眼眶脑膜瘤,我们可以学习眼眶脑膜瘤的相应磁共振表现,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运用。 

一、本例影像特点:

1、右眼眶内肿块边界尚清,包绕视神经生长,呈明显均匀强化;

2、肿块明显强化,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轴位及矢状位呈现「双轨征」;

3、冠状位:强化的肿块与未强化的视神经呈现「袖口征」;

4、肿块内可见多发血管影。

二、本例 MR 扫描技术:

本例患者使用 3.0T MR 扫描仪及 8 通道 360 度全景眼部成像线圈。嘱受检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闭目并且尽量避免眼球运动,以减少眼球运动伪影。平扫:进行横断位的 T1WI、T2WI、T2 压脂及冠状位、矢状位的 T2WI 扫描;增强: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T1WI 增强扫描。扫描时 FOV(视野)为 12 cm-15 cm,层厚层间距为 3/0.3 mm。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一些研究表明眼表面线圈组的 SNR(信噪比)及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头线圈对于眼部检查的应用,对于浅表组织的显示更佳,尤其眼部结构的前部显示更清晰,更有利于观察眼部疾病的一些细节。

参考资料:

[1] 韩涛, 周俊林. 脑膜瘤分级分型影像学研究进展 [J]. 磁共振成像,2021,12(07):94-97. 

[2] 曾丽思, 向述天, 苏云杉, 张越. 眼眶巨大脑膜瘤一例 [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05):908-909.DOI:10.13437/j.cnki.jcr.2019.05.037. 

[3] 宋宏鲁. 视神经鞘脑膜瘤误诊为视神经炎 1 例 [J]. 人民军医,2021,64(07):665-666. 

[4] 刘敏利, 张朝军. 眼眶复发性巨大脑膜瘤 1 例 [J]. 中国医药指南,2008(06):95.DOI:10.15912/j.cnki.gocm.2008.06.070.

[5] 李平平, 宋国祥, 朱利民, 何彦津. 原发于眼眶脑膜瘤的 CT 图像分析 [J]. 眼科新进展,2012,32(05):461-463.DOI:10.13389/j.cnki.rao.2012.05.005.

[6] 乐维婕, 余强. 颅外脑膜瘤的 CT 和 MRI 表现 [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06):490-493.DOI:10.19627/j.cnki.cn31-1700/th.2011.06.003.

[7] 王春柳, 韩霞, 王陈红, 王晓军. 眼眶脑膜瘤的 MRI 诊断研究 [J]. 放射学实践,2003(08):555-557.

[8] 王世军, 鲜军舫, 姜虹, 牛延涛, 陈青华.8 通道 360 度全景眼表面线圈在 3.0T MR 成像中的应用 [J]. 放射学实践,2019,34(08):869-873.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19.08.008.

作者简介

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王珊珊  放射科  执业医师

毕业于滨州医学院,在校期间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实践,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见习,实习,毕业后于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工作三年。熟练掌握普放及 CT 影像诊断。

擅长:头颈、冠脉及肺等部位 CTA 的影像诊断。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