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3-25
原创

致力肝衰竭研究 20 年,毛德文团队的科研成果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收获和成就

全国爱肝日 

肝衰竭是肝脏功能处于失代偿的状态,与肝脏相维系的解毒、合成、代谢、免疫等功能全面溃败,是一种高致死、高资源消耗、发病率逐年升高的急危重症。

作为国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肝衰竭治疗领域三强之一,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德文教授团队致力肝衰竭研究 20 年,其科研成果「解毒化瘀温阳法重建肝衰竭免疫平衡关键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使得肝衰竭患者 8 周的病死率由 50% 降低至 3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进展到肝衰竭的发病率由 21% 降至 7.9%,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 3 月 18 日,第 22 个「全国爱肝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毛德文教授及其团队,了解他带领医院肝病科,超越自我、攻坚克难,挽救肝衰竭患者生命背后的故事。

1、用中医手段扶持肝脏恢复强大的再生能力

2021 年 7 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德文教授团队「解毒化瘀温阳法重建肝衰竭免疫平衡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项目荣获 2020 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毛德文教授团队的成果,也是他带领医院肝病科团队治病救人的法宝。

致力肝衰竭研究 20 年,毛德文团队的科研成果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收获和成就
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誉证书

20 年来,这个项目从「毒邪致病—毒浊致病—免疫平衡重建」一步步走来,屡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在国内 30 余家代表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推广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致力肝衰竭研究 20 年,毛德文团队的科研成果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收获和成就
医院副院长、肝病学学科带头人毛德文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20 年前,乙肝疫苗还没有广泛使用,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十分常见。

在广西偏远地区,4个家庭中就有3个家庭染病。毛德文说:「这在现在看来有点难以想象。

当时肝衰竭是大多数慢乙肝的转归形式之一,死亡率非常高,10 个病人就只能挽救 1-2 个。」

受恩师陈大舜教授和谌宁生教授的影响,毛德文确定了研究方向。「我从博士阶段到毕业工作至今,从未放弃中医药防治肝衰竭的研究,希望能在这类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贡献中医中药的力量,这是我当时的出发点,是我的初心。」

鉴于广西肝病高发的地域特点,2002 年底,毛德文来到广西。

当时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对肝硬化的研究以上海为代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以湖南湖北为代表,肝癌的研究以北京为代表,毛德文下决心要啃别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肝衰竭。

二三十年前现代医学发现肝脏即使被切除三分之二,也能够再生出正常肝脏的形态并恢复大部分肝脏功能。

肝脏移植成为治疗肝衰竭的最重要手段。

这个发现对毛德文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这一生理特性表明肝气应当像春天的树木那样条达舒畅,生命才能充满生机。

这与现代医学中肝再生的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扶植肝脏恢复强大的再生能力,是不是能增加肝衰竭患者好转的预期空间?毛德文认为这里面具有值得攻关和研究的地方!

2、突破「湿热」发黄的桎梏,提出「毒、瘀、虚」的肝衰竭中医病机机制

致力肝衰竭研究 20 年,毛德文团队的科研成果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收获和成就
毛德文教授查房

肝衰竭就是肝脏功能处于衰竭、衰败的状态,与肝脏相维系的解毒、合成、代谢、免疫等功能全面溃败,是一种高致死、高资源消耗、发病率逐年升高的急危重症。目前国内 8 周存活率在 40% 左右,也就是说 10 个确诊病人能挽救 4 个左右。

肝衰竭在中医学里属于「黄疸病」的「急黄」范畴,发病机制是「湿热」发黄。从汉代张仲景开始,黄疸病就已确立了中医的治法和方药体系,至今已有 1800 年。

「基于海量临床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我和团队发现了肝衰竭新的病机阐发。」毛德文说,「我们提出了『毒、瘀、虚』的肝衰竭中医病机机制。」

以肝衰竭为研究切入点,围绕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难点进行攻关研究,毛德文团队创建了一套以解毒化瘀温阳法为技术核心的肝衰竭免疫平衡重建的临床防治新方案,将慢性肝衰竭患者的 8 周病死率由 50% 降低至 35%,1 年病死率由 90% 降至 50%,取得了跨越式进展。

3、重建免疫平衡,整体、动态调控免疫功能状态,奠定中西医协同治疗的基石

致力肝衰竭研究 20 年,毛德文团队的科研成果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收获和成就
病例讨论

「免疫失衡→炎症打击」贯穿于整个肝衰竭的病程,免疫系统诱发了对肝脏的首次打击,医生们称之为免疫炎症风暴。它是重症的第一杀手。

重建免疫平衡被认为是突破肝衰竭救治瓶颈的关键技术。

国内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科研攻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的科研团队是其中之一。

在肝衰竭中医「毒、瘀、虚」病机阐发的指引下,他们将肝衰竭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演化出来的中医「证」与免疫系统整体、全局性的涨落规律进行有机的比对,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从而解决了肝衰竭患者免疫状态评估/评价的宏观指标。

历经近 20 年攻关,根据中医「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辨证理论,毛德文团队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框架内,针对肝衰竭 5 个时相免疫失衡的现状,形成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及措施,在肝衰竭病理进程中动态调控免疫功能状态,使之向有利于疾病好转方向发展,显著降低了发病率及病死率,慢性肝衰竭疗效居国际领先水平。

4、成为行业引领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起重病急症

致力肝衰竭研究 20 年,毛德文团队的科研成果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收获和成就
毛德文教授为患者义诊

在肝衰竭治疗领域,国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属于三强之一。

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毛德文教授的团队构建了系统集成的肝衰竭中医药防治体系,提高了重症肝病——肝衰竭的整体治疗效果,入围国家级平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肝衰竭),成为该领域行业规范的引领者。

对毛德文来说,除了技术引领之外,造福人民是他更大的收获与成就。

在医院肝病科,外地患者就诊率占 67%,许多人慕名而来。作为重症肝病的代表——肝衰竭往往意味着对医疗技术和设备配置的高要求。传统医学救治方案很大程度上突破设备瓶颈,降低了救治成本。

医院肝病科一区副主任(主持工作)张荣臻介绍,解毒化瘀温阳法重建肝衰竭免疫平衡,显著减少了肝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节省了国家医保支出,降低了肝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课题组创建的以「解毒化浊」为技术核心的肝衰竭全程治疗新方案,涵盖了重症化倾向期、发作期、恢复期全程的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新方案,经循证医学证实,肝衰竭患者 8 周的病死率由 50% 降低至 3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进展到肝衰竭的发病率由 21% 降至 7.9%。

在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免疫「二次打击」、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确切,与国内同期肝衰竭治疗费用支出相比,项目组平均费用为 5-7 万元,远低于国内 10 万元以上的平均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起重病急症,有遇沉疴而重生的机会。」

这正是毛德文带领团队 20 年间不断超越自我、践行初心的动力所在。

5、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在各类肝病研究上攻坚克难

20 年的潜心专研,使得毛德文教授及团队在中医药防治肝衰竭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发挥中医药、壮医药独特优势,提出新理念、新方案,在中医药防治肝硬化(肝纤维化)研究、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研究、壮医药及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病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广西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毛德文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了原发性肝癌「毒浊致病」新学说,认为湿、痰、瘀、毒为原发性肝癌发病的核心病因病机,提炼了解毒化浊新治法,总结了防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精方——癌痛消颗粒,降低了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1 项。在防治慢性肝炎研究上,毛德文教授团队从壮医药中寻找慢性肝炎治疗的突破口,提出壮医「解毒补虚」理论:认为肝为谷道的相关腑脏,在体虚的基础上毒邪内侵并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道路不通所致;虚亦病因,正气虚是肝炎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道路不畅是肝炎的主要病机特点。

因此,在壮医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下,形成以壮药白花蛇舌草为主的乙肝宁片和院内协定处方白花清肝解毒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

逆转肝纤维化、阻断肝硬化发展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毛德文教授团队追踪学术研究热点,运用中医药、壮医药,总结了系列用于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经验方——壮肝逐瘀煎、化肝纤冲剂、健肝散等,有效地逆转肝纤维化病变,延缓肝硬化的发展,并灵活运用中药「攻」、「补」、「消」的阶段疗法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获效甚佳。

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和三等奖 1 项。多年来,毛德文教授带领团队在肝病领域攻坚克难,显著地提高了广西中医、中西医结合肝病的整体临床诊疗水平,造福肝病患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