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1-18
原创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2020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得者,独创了老花眼分类及手术体系和生理性近视眼矫正手术;在我国,首次成功施行了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截止目前,已完成各类型白内障手术 30 余万例;在海拔 4000 米的雪域高原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施行白内障手术,其间还发生了令人称奇的趣闻……

中共党员、中央保健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诸多身份外,他还是一名体育健将、创新达人、多学科跨界者,关于他的,还有更多……

他,就是原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席专家、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北京茗视光眼科手术专家朱思泉教授。

一本《匠人精神》的书里提到:大体而言,一个人想要成为一流的工匠都要经历三个过程,那就是守——破——离。守,指的是守住过往既有的东西。破,指的是打破固有的规则,尝试形成自己的特色。离,指的是在经过不断尝试后,最终建立一套体系。

在此情形下,北京茗视光眼科手术专家朱思泉教授完全符合一流工匠的标准。他在笔记本上曾这样写道:「胆大从来都不是乱来的结果,而是基于科学依据的事实。唯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令自己的人生道路得以不断精进。」

胜在体能  立足岗位奉献尤多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正数第三排第六位(从右至左)即朱思泉教授

朱思泉教授从小热爱运动,是体育比赛场上的有名健将,身体自那时起就打下了坚实的底子。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之际,曾夺得四川省大学生运动会冠军的他发出了「我倡导少扔一对隐形眼镜和框架镜片,控制近视延缓和少换近视矫正片,保证眼健康少跑一次医院……实现眼健康生态圈」的寄语。

提到自己跟眼科的结缘,他坦言相告:「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不会想太多,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是一块砖,祖国需要我到哪儿,我就去哪儿,没二话。』」

在这样的人生态度下,朱思泉教授在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完成了本科学业,1994 年,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学硕士学位,2005 年,又拿到了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学位。

1994 年至 2001 年就职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眼科,2002 年从中山大学人才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任白内障中心主任、首席临床专家。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席专家、眼科中心主任,北京茗视光眼科晶体植入手术专家。

少为人知的是,当年他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报得第一志愿是心外科,第二志愿是眼科(当时,眼科与耳鼻喉科刚分开)。

这不难理解,他觉得外科医生的工作繁重而且责任重大,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不下手术台是常有的事,加上自己的体质一向不错。第一志愿的填报可算是他的一份「投名状」。就在他结束假期回校内心笃定地去心外科报到时,发现自己却被调剂到眼科去了。

后来才知道,很多人报得五官科,就他一个报了眼科,自然成了调剂人选名单上的头名。阴差阳错之下,他只好到眼科「搬砖」去了。

没多久,体能旺盛的他便找到了用武之地。

创新之举  源于对待问题不搁置

刚参加 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回来的朱思泉甫一坐定,便围绕他与别人共同申报的《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这一获奖科研项目打开了话匣子。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他介绍到,其中一个创新亮点是:人们在看东西的时候,运用物理原理完成衍射和折射,这样一来它就会丢失光线,导致眩光和对比敏感度下降。现在利用物理的原理,那么丢失了光线的对比度之后,对视神经、视网膜、黄斑疾病的患者不能用多焦点人工晶体;改良以后,通过分子间的重排,令晶体自然开源看近的功能,使得这类患者同样可以享受不戴眼镜高质量的生活。

第二个创新亮点是,像我们戴着老花镜,看字的时候要把它取下。又近视又老花,戴着近视镜再看字时,要换戴老花镜才行。针对这一情况,在眼镜架上增加了磁场设计。人们要看近的时候,只需调一下,磁场加大就能看近了,这样便做到了磁力控制的收放自如。此外,还有温控、光控、电控等,会依据实际环境自主选择调控模式。

在朱思泉教授自己看来,一个能够在专业道路上不断精进的医生,无非基于以下两点。

首先,你要知道问题所在,且能提出问题,进而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现在的很多医生只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层面,却难以触达到解决问题环节。而朱思泉教授非但能发现问题,还会利用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予以解决它。这背后,有责无旁贷,也有惯性使然。比如,眩光的问题,从物理角度去看它永远都存在,他就从源头上下功夫,最终得以解决。

其次,是专业度。之前有个患者,某知名医院的几乎所有权威的医疗专家都为其会诊过,可仍诊断不出来。最后,证实了朱思泉教授的思路是对的,他很早就提出人体疾病系统性专家的概念,主张不要局限于某个点上,而是要把人体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

照此看来,眼科也是个整体协同的领域所在。我们不能只看白内障,只看眼底,而是无论哪个问题都应该有所了解、涉猎才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本源。

此外,先天的天赋异禀和后天的刻苦努力也很重要。他特以体育运动员苏炳添和邓亚萍举例强调,放眼整个亚洲,当下能在短跑项目上跑赢苏炳添的人还没出现,其确实在天赋异禀方面更胜一筹;反观邓亚萍,拿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每天比你们多练半小时,凭什么打不过你们?」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朱思泉教授。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有意思的是,朱思泉教授将医生与设备的关系看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在他看来,这就好比刀枪剑戟之于武术运动员,这些武器的好坏与否跟人并没有多大关系,尽管人是起主导作用的。比如你打拳打得很厉害,空手也能打赢我。可是,我拿刀你还能打赢我吗?显然不能。基于此,设备就是帮助医生完成「战斗」且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反过来讲,没有好的装备,看都看不清楚,怎么可能给你做得好白内障、老花眼手术呢?所以,设备是确保手术达到预期的最佳保证。

中西并重  多学科协同

朱思泉教授既是一位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也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作为四川人,他的小名叫「四川」,许是蜀山多秀的自然地貌和前人先贤造就了他拼搏进取的精神。诸如药学始祖唐慎微,第一位载入正史的四川医家——涪翁、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作者——昝殷,最早为《难经》进行注解的医家——虞庶,甚至还有一位来自中土波斯《海药本草》的作者李珣等这些曾活跃在巴蜀大地上的医药大家们,一同成了他这个「后学者」的标杆力量。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朱思泉教授认为,眼科应该中西医结合,因为西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慢性葡萄膜炎、慢性视神经炎等病症是无济于事的,这就为中医药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思路引领下,他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在材料学、遗传学、计算机、精密仪器、基因序列、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门学科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2021 年,朱思泉教授与他人合作的《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课题研究项目,荣获 2020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该项目的成功应用即是多学科协同的有力例证。其创立了高分子分散和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PD&SLC)新体系,开发出其规模化加工技术,突破了现有高分子分散液晶(PDLC)和高分子稳定液晶(PSLC)体系无法兼具优异电—光(或热—光)与力学性能的技术瓶颈。基于该体系,开发出系列高性能液晶和调光膜产品。

行医万里  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朱思泉长达数十年的行医道路上,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趣闻。其中,为法王晋美彭措施行的那次超声乳化手术,一举开创了在海拔 4000 米的藏区高原的先例。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法王晋美彭措是当地一位威望很高的宗教领袖。他被查出患有白内障后打算去美国做手术,美方专家通过检查发现他的白内障太成熟了,从医学上讲是 V 级老核,一般情况下,白内障手术专家是不能完成手术的。本要放弃手术的他,听说国内有个叫朱思泉的医生是进行白内障手术的专家。就这样,法王那个想要医治自己白内障的念头被重新点燃了。

机缘巧合之下,法王的一个弟子联系上朱教授本人。于是,为法王在海拔 4000 米雪域高原的手术计划得以成行。

当时,他们一行从成都开车到色达用了差不多 18 个小时,最后的几公里就耗时数个小时,这是因为基本上无路可走的缘故。一路上,我们告知是给法王看病的,当地藏民自发组织将前方的石头搬开,最终得以抵达目的地。

待做完手术后,他走出来一瞧,只见几万名弟子及信众漫山遍野地匍匐在山间为他祈祷。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准备做手术的时候,发现显微镜不翼而飞了。后来才知道,有的弟子不想让朱教授在法王眼上动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法王能准确的说出「失物」的藏匿地点。

那么,面对当时已有 65 岁高龄的法王,朱思泉教授为什么敢做呢?基于这几点:第一,海拔 4000 米的区域,紫外线强;第二,可以说,那里是一个天然的无菌区;第三,法王本人平时很少吃抗菌的药,给他带了上去,加强了防病措施。

北京茗视光眼科朱思泉:一个眼科医生的不断精进之路

到非洲也是如此。

在「光明行」活动中,朱思泉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同行。「我们坐专机去后,连个紫外灯也没有,苍蝇乱飞,当时韩院长是带队的团长,按规定是要向他汇报的。可是,转念一想,若如实汇报,这个手术大概率会被终止,我们按原路返回。可是『先斩后奏』的话,就要冒相应的事故风险,搞不好就是一起影响国家声誉的国际事件。」孰轻孰重,做与不做,他在心中盘桓了片刻。

通过观察发现,手术室上方有一个天窗,太阳光正好可以直接打进来。有了为法王施行白内障手术的那次经验,他迅速地优化了手术流程,顺利完成了手术。等手术结束后他向团长汇报时,韩院长说他有「巨胆慧心」,就像当年再长坂坡的赵子龙一样,一身是胆,智勇兼备。

后来,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却波澜不惊地说道:「其实,我一直很清醒的告诉自个,胆大不能乱来,要有科学依据。为了确保每一步安全,做手术时,我会用眼的余光来观察屋里的其他人在做什么,有没有造成室内污染,有没有出现相关的漏洞等……」

注:以上图片由朱思泉教授本人提供。

人物名片

朱思泉教授,医学博士,中共党员,原中央保健委一级保健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终评委,原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席专家、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北京茗视光眼科手术专家。同时,还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兼职),「华佗工程」眼科项目部首席专家,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其研究领域方向及特长:先天性白 5 内障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研究、智能微创白内障手术系统研究、适合人眼的功能性人工晶体材料研究、失重状态下视功能的损伤与机制研究、复杂类型白内障手术体系的建立。他独创了生理性近视眼矫正手术合老花眼分类及手术体系,率先开展了矫正老花、生理性近视矫正等一系列新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手术指征,达到 100% 的临床效果。作为国内首次成功施行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专家,截至目前,已完成白内障手术 36 万例之多。

先后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1 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1 项,北京市自然基金 1 项等重大科研项目。

陆续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60 余篇,申请专利 10 余项,主编《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集锦》《白内障朱思泉 2017 观点》3 部。

分别荣获 2016 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2017 年入选四川「妙手仁心. 金口碑好医生」十强,2020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此外,他还是《解放军医学》杂志的特邀编委,《眼科》《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中国实用耳鼻喉科》《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等 7 个杂志的编委。BMC Ophthalmology、Human Genetics、Molecular Medicine 等杂志的审稿人。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