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12-23
原创

冬季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给您支六招

古语有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心血管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它实际上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加以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减少发病及死亡率。

为什么心血管疾病「偏爱」秋冬季?

主要受气候变化及相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

1、秋季是夏季过渡到冬季的季节,寒暖反复,时而暖,时而凉,特别在南方,「经常入冬失败」,让心脑血管病患者猝不及防。

2、秋冬季,气温下降,寒冷会使血管收缩、痉挛,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液流动不畅,易形成血栓。同时,血管痉挛,增加血管内斑块脱落的风险,血栓斑块随着血液进入循环系统,到达心脏堵住,引起心脏供血供氧不足,易诱发心绞痛、心梗、心衰等,到达大脑,易引发脑梗,甚至引发猝死。

3、寒冷易使血管收缩、痉挛,血压也会随着迅速上升,是诱发卒中、心梗病的直接原因。

4、寒冷天气,毛孔收缩,我们不易感觉口渴,喝水就少了,同样血液粘度提高,损坏血管内皮,容易形成斑块和血栓,影响心脑供血。

5、秋冬季,人们容易盲目进补大量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为血脂增高创造条件。血脂增高,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随着提高。

心血管病人冬季要警惕 3 个报警信号

①呼吸困难

冬季,心脏病、呼吸道疾病,都可能引起呼吸困难、急促、气喘、憋气等。尤其是出现憋醒,只有坐起来才能呼吸的现象,可能是心衰,需要及早就医,检查心肺功能。

②心悸

感觉心跳不规律,如心悸、心跳过快、心跳漏了一拍等,可能出现了心率失常等情况,如发作频繁,需要马上就医。

③忽然疼痛

如出现胸痛、肩痛、胃痛等,可能被忽视或被混淆认为是肩周炎、胃病。其实这可能是心梗发作的前兆。如果心血管病人发生下巴以下,肚脐以上的突发疼痛要警惕心脏问题。

如出现以上症状,要引起注意,及时就诊,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时才开始重视!

秋冬季如何远离心血管疾病?

①注意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这里的「秋冻」是相对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特别注意颈部、腹部、肘膝关节、足部的保暖,以免造成血压的波动。

②注意饮食

我们都有冬天进补的习惯,特别是炖汤、炖肉等食补更是大受欢迎。然而这种盲目进补很容易加重病情,因为在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再补进大量的滋补品,非常容易造成血脂或尿酸增高,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往往使人胃口大开,高血压患者稍不注意就会进食过量,造成血压波动,所以,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③适度运动

运动不要过量、过度。因为,太过激烈的运动也会导致血压突然增高,从而加大心脏猝死的风险。秋冬季节要等太阳升起之后再进行锻炼,运动项目以八段锦、太极拳、慢走为宜。

④注意睡眠

有研究表明,短睡眠时间和低睡眠效率是发生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在秋冬季节,高血压人群更应注意睡眠,睡觉早起时间应顺应自然规律。

⑤情绪平稳

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本身就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减少发怒。因为发怒的时候,会导致体内血液流通的速率加快,同时人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对心脏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经常发怒,心脏以及血管势必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

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沐浴时间

大便排不出来不要勉强。在上厕所之前,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老年人,应该带上硝酸甘油,以备不时之需。上厕所时不要插门,一旦出现问题家属可及时发现。清早起床后,一杯温热的开水,都可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

秋冬季都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而且洗澡时间也比较长。然而,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洗热水澡时间过长,血管长时间扩张,血液滞留于皮下血管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而致心脑脏器供血不足,导致心脏和脑血管疾病。建议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 10~20 分钟之间,超过 20 分钟家人要及时关注。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