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10-25
原创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墨玉北路 700 号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有一扇单独的大门。门后是建筑面积约 5000 平方米,总床位数共 51 张的急诊科。每天 24 小时,救护车的鸣笛声不时回响在这里。这里是急诊科何建教授和他的团队坚守的「战场」,也是海军大三院的「前门」所在。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墨玉北路 700 号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有一扇单独的大门。门后是建筑面积约 5000 平方米,总床位数共 51 张的急诊科。每天 24 小时,救护车的鸣笛声不时回响在这里。这里是急诊科何建教授和他的团队坚守的「战场」,也是海军大三院的「前门」所在。

急诊,对于海军大三院来说,是一个既老又新的科室。从 2015 年三院落户安亭,目标建设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始,急诊科就已经存在;而今年的 8 月 1 日,在开诊 5 年以后,何建带领团队向着更高目标出发,正式开始了急诊 24 小时全时运行,为助力嘉定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而努力,也为保一方平安,救助更多患者的生命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需求出发 为病人打开「生命之门」

有一位 30 多岁的年轻男患者,在一个深夜被救护车送到急诊。他已经腹痛 2 天了,在其他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诊断为「胰腺炎」,但是辗转两家医院输液治疗,始终没有起色。来院那天晚上小伙子腹痛难忍,并出现意识不清,焦急的家人立即叫了救护车。

值班医生迅速给他做了检查,很快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检查结果得出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主要威胁的结论。经过紧张的抢救和正确治疗,小伙子次日清晨就意识转清,腹痛明显缓解。 讲述类似「命悬一线」的急救过程中,何建始终十分淡定,这是近 30 年急诊医生生涯养成的习惯。「急诊的魅力和挑战,在于你永远不知道等着你的下一个病人是什么情况,所以,急诊医生不能慌,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惊慌不可能救人一命,沉着和专业才行。 在何建手里,各种意外和事故导致的创伤、危及生命的急症等,都能在这里得到合理的早期救治。五年来,他也在不断地摸索,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从需求出发来开展急诊工作。他们注重急诊病人全程医疗服务的各环节,除强调在第一时间救治病人、及早稳定生命体征并查明伤情病情外,还负责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紧急处置。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我们和其他医院不一样,安亭这里周边都是企事业单位,居民很少。所以,对急诊的需求其实和成熟居民区不太一样。」何建坦言,之所以到今年才开设急诊全时运行,一方面是队伍积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和周边居民结构,以及需求程度的变化有关。 但是,全时运行 2 个月以来,何建敏锐地发现,急诊收治的患者,开始有了一些突出的特点。「120 送过来的外伤病人至少有一半都跟电动车有关,有时候甚至能达到 70%-80%。」何建遇到过一个患者,骑的电动车被一辆摩托车当场撞成两截。虽然医护团队全力抢救,但伤者最终还是因为伤势过重在凌晨去世了。 

带着这个结论,何建仔细观察了周围的电动车,发现车速过快和不戴头盔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隐患。虽然根据今年 5 月 1 日实施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要求,驾驶和乘坐电动自行车时,均应佩戴安全头盔,但是仍然有一些市民抱着侥幸心理。「按照目前收治的病人数推算,我们一年大约能收治几百上千例交通事故伤的病人。大家以为不戴头盔出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但我们这里看到的,都是 100% 对生命的伤害。

所以下一步我们希望和交警部门合作,从我们的角度开展一些宣传,也联合周边的企业,在厂区附近路口组织一些志愿者,提醒一下电动车主一定要注意安全。」何建解释说。 从患者的需求出发,防患于未然,是何建遵循的做事原则,也是医者对患者深切的关怀。

五年磨一剑 搭建一体化救治体系

何建和急诊团队五年的努力下,目前海医大三院的急诊已经形成了危重伤病员急救、重症监护以及专科治疗的一体化救治体系,可以承担各类急危重症、严重创伤的早期救治和部分危重患者的确定性治疗。 这五年中,何建着重打造团队的急诊思维。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委会常委,《临床急诊医学》、《中国急救医学》编委,何建深深地了解,急诊思维是优秀的急诊科医生与其他临床医生的最主要区别所在。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我们是『先开枪后瞄准』,只有先保证病人活着,才有希望。所以急诊医学的核心就是给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处理。所以急诊要求医生要掌握迅速诊断、识别疾病的能力,把所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因素先去除掉。」何建说。 在复杂的疾病面前,医生永远不可能等掌握了全部信息之后再开始诊断和治疗,他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决策。所以,只有具备了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快速决策的能力,才可以成为合格的具有急诊思维的医生。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长期养成的思维逻辑和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培养团队的急诊思维和急诊救治能力,何建在总结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做了很多方法上的创新。他参考阿图·葛文德医生在《清单革命》中提到的思路,专门为急诊设定了一个「危重病筛查」模块,「像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和凝血状态等能反映病人体内环境的筛查项目,我们做到一键勾选,这些检查总体费用不高,检查起来也不复杂,但是以前分散在各处容易遗漏,我们做个集中。」所有主诉胸痛、腹痛的病人,值班医生都会勾选这个检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进,却有助于大大提升危重急症的诊断率。

「每个病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病情千变万化,所以急诊团队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让何建倍感欣慰的是,五年来,急诊的核心团队始终保持稳定,虽然辛苦,但是大家怀着共同的职业梦想,辛勤努力着。「我们有 14 位医生和 20 位护士。他们中很多人都很年轻,虽然急诊需要 24 小时上班,但是我们的团队很有凝聚力,包括我们年轻的护士来了以后,晚上如果遇到抢救病人,应该 12 点下班的,他们都会主动要求加班,基本上都要把病人处理好,凌晨一两点钟才下班回家。他们有的还是刚工作的孩子呀!」提起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的辛苦,作为「家长」的何建禁不住红了眼圈。他会陪着他们加班,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像父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每个人的斗志、精神面貌与荣誉感,也和这个团结、努力的团队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传承吴孟超精神 助力医院转型腾飞

2021 年是海军大三院安亭院区正式启用 6 周年。海军大三院的发展与吴孟超院士的远大蓝图分不开。作为 1993 年就在长海医院从事急诊工作的医生,何建见证着海军大三院从长海医院的一个科室,成长为独立的专科医院,再成为一家综合性医院的每一步。 「在吴老当年的规划中,这家医院未来就是一家综合性的医院。

所以,急诊在一开始,就是三院的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何建指出,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如果是只以一个专科医院建在这里,没有综合学科保障,对病人的生命保障来说还是不完备的。 近年来,随着医院的整体转型,急诊也得到较大发展。目前的急诊科,急诊诊疗区、急诊抢救区、输液区、急诊留观与重症监护病房分区合理,全面配备了各类必要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各专业科室的支持也日趋完善。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在何建的带领下,急诊科实行急诊与急救分开,进一步强化抢救功能,保证了「急救绿色通道」的顺畅运行,逐步形成危重伤病员急救、重症监护、急诊病房以及专科治疗的一体化急诊救治流程,实现了「急诊接诊支援型、急诊抢救自主型、留观及 EICU 独立型」的运行模式。成功救治了 ARDS、MODS 等危重病例。 而今年开始的急诊全时运行,更是医院由专科医院向综合医院转型进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同时,「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中,嘉定周边的发展也需要完备的医疗保障,急诊科将继续努力,继承吴孟超院士的精神,为医院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和增长动能,也将为上海市区域医疗急救提供 新的助力和支撑。积极融入上海和嘉定区域规划,为军队和上海市的医疗服务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何建: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 是急诊的终极任务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