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8-18
原创

「银蛇奖」获得者袁声贤 | 「85 后」医生的追求: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温度

「我们年轻外科医生的成长路径一般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学着做手术,等到把手术做得很熟练的时候,又想去做高新技术的手术,等到新技术掌握了以后,我们会回过头来想,我有没有改善病人的预后,延长他的生命?我手

「我们年轻外科医生的成长路径一般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学着做手术,等到把手术做得很熟练的时候,又想去做高新技术的手术,等到新技术掌握了以后,我们会回过头来想,我有没有改善病人的预后,延长他的生命?我手术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我们会开始想到去做临床转化研究,再去探索疾病的发生机理从而拓展到基础研究。」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袁声贤,就是这样一位科研与手术全面发展的「85 后」年轻医生。

近日,34 岁的袁声贤荣获了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三等奖。他坦言,荣获「银蛇奖」对他而言,意味着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作为年轻的外科医生,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银蛇奖」获得者袁声贤 | 「85 后」医生的追求: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温度

创 新:从病人的获益出发

「银蛇奖」获得者袁声贤 | 「85 后」医生的追求: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温度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袁声贤学习新东西非常快。「现在是整个肝胆外科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术直播、网络教学等,使得手术技术已经不再有屏障,这为我们「85 后」医生的迅速成长,带来许多帮助。」

袁声贤先后完成各类肝胆外科手术 1600 多例,在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肝切除中的应用以及 PVE(门静脉栓塞)后腹腔镜下二步肝切除等临床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和创新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

他也曾经在 2020 年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大会上作为年轻的专家,通过网络直播主刀顺利完成 2 台复杂腹腔镜肝切除术。他所在的肝外三科在袁声贤的老师周伟平教授带领下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手术质量和数量均在院内名列前茅。

但是,袁声贤绝不是那种「唯技术论」的医生。他给自己定下了腹腔镜手术「五分之三」原则,五个条件就是:肿瘤大小不超过 5 公分;肝硬化不特别严重;肿瘤位置不特别刁钻;良性肿瘤;没有重大的多次上腹部手术史。这五个条件要至少满足 3 个以上,袁声贤才会考虑给病人进行腹腔镜手术。

袁声贤认为:「既然我们给病人选择做新的术式,一定要让他比用原有开腹术式有更多的获益,而不是为了医生去完成新技术而做。病人的获益才是所有医疗创新的起点和最终目标。」

袁声贤在技术方面的努力与科研方面的布局,都是源于这个理念。以腹腔镜下二步肝切除术为例,二步肝切除术为肝脏外科最前沿的进展,早期开展的联合门静脉结扎和肝脏劈开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需要短时间内接受两次手术,创伤大、风险高。

袁声贤所在团队通过研究,建立了 PVE 术后二步肝切除术的体系,将不可切除的大肝癌或者复杂部位的肝癌转化为可切除,用两次微创替代两次巨创,大大减少了二步肝切除术的巨大创伤,目前,该术式已经推广至国内多家肝胆外科中心。

在科研方面,袁声贤在老师周伟平教授的指导下,在临床中发现科研问题,提倡从床边到试验台的理念,进行临床转化研究。

在周伟平教授的带领下,他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样本库及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和学者广泛引用。

袁声贤非常注重病人的资料总结,他为治疗过的每一位病人建立了资料库,时时回顾和总结。目前资料库中有 1000 多位病人,许多人来复诊的时候,他一看到片子就知道病人的情况以及当时的手术情况。

在诊疗中,他一次次发现,肝癌的一线靶向药物仑伐替尼容易发生获得性耐药。本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靶向药就比较有限,一线药物耐药问题直接影响肝癌整体的预后。袁声贤和他的合作团队系统筛选了仑伐替尼的耐药基因,发现体内有 EGFR 高表达的病人更容易耐药。

于是,他们探索联合应用靶向药物仑伐替尼和 EGFR 靶向抑制剂,突破了仑伐替尼容易耐药的重大瓶颈。袁声贤作为第一作者的相关论文已被顶级杂志 Nature 主刊以封面论文发表。

此外,袁声贤对肝癌的分期、肝癌的发生机制等,也有相应的研究目标。对他来说,手术可以帮助身边的病人,研究,却能解决更多病人的疾苦。这是一个年轻医生眼中,医生这个职业应该承担的使命。

传 承:做有温度的医生

「银蛇奖」获得者袁声贤 | 「85 后」医生的追求: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温度

因为年轻,袁声贤常常比别人面临更多的挑战。2019 年,有一位 40 多岁的浙江病人来到袁声贤的诊室,他的一个朋友是袁声贤的病人,手术后效果很好,就介绍了他来找袁声贤。

袁声贤看完片子、问诊完毕,跟他说了可能采用的手术方案以后,病人非常犹豫。「因为这个病人是需要先做 PVE 再做腹腔镜手术的,我一开始还以为他怕手术太大了,没想到他是觉得我太年轻了,看到我第一眼就想回家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袁声贤笑着说。

后来,在听完袁声贤对其病情的全面分析,比较了其他医院的方案以后,病人还是决定由袁声贤给他动手术。他对袁声贤说:「我之前很慎重地考虑过。

但我今天既然来了,就是打算好把我的命交给你了,你尽力就行,不管什么结果我都接受。」袁声贤并没有辜负病人的信任,手术非常成功。至今,他已经和袁声贤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这样的病人朋友,袁声贤有很多。「我每天下了手术台,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我们手术室门口的麻醉通道,回消息或者回电话。」熟悉的病人都知道,打电话给袁声贤如果没接,基本上都是因为他在手术,他们会给他发个微信,然后耐心等待。和病情有关的每条消息,他看到都会回复。

他还会主动发微信问病人的情况,「我们医生会预判一些病人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也会担心某个病人的。我下了手术台有时会主动问问 1 周或者更长时间之前出院病人的相关情况,最近体温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症状。从我的角度是希望跟踪了解一下治疗的效果,病人也往往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怀。」

这种关怀,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一种传承。袁声贤选择报考第二军医大学(现改为海军军医大学),后来选择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就是因为在电视里看到吴孟超院士的事迹。「吴老查房前,会将自己的手先搓热,再放在病人的肚子上,这样的细节激励我们,医生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让病人感受到温度。」从吴老,到他的老师周伟平教授,再到袁声贤自己,都十分注重细节,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团队里的年轻医生。

袁声贤要求团队里的每一位医生都要把工作做细:「医生是细活,责任心很重要,更要防微杜渐,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有我们预判出来有必要的话,我们可以 24 小时守着病人,而不是等到病人出问题再看。」

这种细致也体现在查房的过程中。袁声贤发现,病人躺在床上,医生站在床边,从病人的视角来看医生,会有一定的距离感。而如果医生向他俯下身,这种距离感就能转化为亲切与关怀。

所以,袁声贤要求自己查房的时候对每一位病人都要有一次身体接触。如果是刚刚手术的病人,一定会摸摸他的肚子;如果是手术后几天,恢复得不错的病人,就搭搭他的脉搏;如果是即将出院的病人,就会握握手……「人和人的接触,有时候真的会『导电』。」袁声贤说,医生的温度,就在这简单的接触中,有力地传递到病人的心里。

在袁声贤的理念中,未来的肝脏外科发展方向,是微创、可视、精准。技术会不断进步,瓶颈总有突破的一天,但是,医疗的本质永远是去治疗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这一点出发,医生和病人,是相互成就的,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而医生,则是那个带给病人生的希望的人。在这个「85 后」年轻医生对自己未来的梦想与规划中,他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