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8-02
原创

上海圆和新永门诊部:家族遗传结直肠腺瘤转腺癌治疗分享

案例背景:结直肠腺瘤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包括结肠腺瘤与直肠腺瘤,属于常见的肠道良性肿瘤,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发病率差别很大,40 岁以下的

案例背景:

结直肠腺瘤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包括结肠腺瘤与直肠腺瘤,属于常见的肠道良性肿瘤,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发病率差别很大,40 岁以下的发病率低,60 岁以上较高,男女无明显差别。

结直肠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是具有癌变趋向,特别是多发性腺瘤易转化为结直肠腺癌。

病情回顾     

S 女士,2013 年 5 月因「间断便血」于外院就诊:

肛诊:直肠距肛缘约 2 cm 处 6 点位置可触及一肿物。

肠镜:盲肠 3 枚息肉,直径约 0.3-0.5 cm;距肛门约 9 cm 见一枚息肉,约 1.0*2.0 cm,表面糜烂。诊断为大肠多发息肉。

活检病理:(距肛缘 9 cm 处直肠息肉)绒毛状管状腺瘤,局部腺体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2013 年 5 月 24 日,行全麻下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其病理显示癌变,pT1NxMx,并更正诊断为直肠癌。

2013 年 6 月 4 日,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其绒毛状管状腺瘤,局部腺体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中分化腺癌,侵及黏膜下层)。腺瘤大小一个约 1.8*1.5*1.0 cm,另一个腺体直径 0.3-0.4 cm,未见明显基底。

S 女士术后无特殊治疗,有大便习惯改变的烦恼,每日大便次数增加至 3-4 次,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她遵从医嘱,自 2014 至 2019 年间,每年复查肠镜。不幸的是每年都有结直肠息肉,庆幸的是每次病理均为良性。2020 年因疫情未行肠镜检查。

直到 2021 年 5 月,S 女士再次复查:

肠镜:距肛门缘 60 cm 处见一枚大小约 0.6*0.8 cm 无蒂息肉,表面光滑。距肛门缘 60-45 cm 处散见多枚大小约 0.3-0.4 cm 扁平息肉,距肛门缘 40 cm 见一大小约 3.0*3.5 cm 侧壁成长隆起息肉,表面凹凸不平。距肛门缘 7 cm 见吻合口及吻合钉,并见一枚 0.5 cm 亚蒂息肉,表面光滑。

上海圆和新永门诊部:家族遗传结直肠腺瘤转腺癌治疗分享
病理:提示(距肛门缘 40 cm)为腺癌,(横结肠距肛门缘 60 cm)绒毛管状腺瘤,低级别腺上皮内瘤变。

上海圆和新永门诊部:家族遗传结直肠腺瘤转腺癌治疗分享
PET-CT:未见肿瘤代谢病灶。

复查结果显示,S 女士需要二次手术切除结肠肿瘤。

圆和就医     

2021 年 5 月 15 日,S 女士找到了圆和医疗。在多学科会诊前,圆和病案经理与患者家属多次沟通,获取了既往的诊治资料、病史及家族史,完善了会诊前 病历汇报 资料。

圆和医疗第一时间邀请上海市著名外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专家、副院长郑民华教授,和上海瑞金医院肿瘤科黎皓主任。

2021 年 5 月 19 日,S 女士的专家会诊按计划进行。会诊过程中,郑教授及黎主任详细查阅了 S 女士的既往病史资料,判断 S 女士为多发性结肠腺瘤体质、合并有胆囊息肉和胃息肉;同时,其母亲有腺瘤病史。由此专家建议 S 女士:须每半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若发现异常应即时切除。

上海圆和新永门诊部:家族遗传结直肠腺瘤转腺癌治疗分享

对于此次结肠癌手术,郑教授认为:S 女士既往进行过一次结肠手术,第一次手术后大便次数增加,血管及神经都有改变,再次进行手术的难度较大。需要高度关注手术中的血管保护,以保证术后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肿瘤内科黎主任认为:S 女士第一次手术后未进行基因检测,建议患者本人及一级亲属行标本做基因检测(APC、TP53、MSI 等),并建议 S 女士积极、按时进行胃肠镜检查及息肉的手术切除。

圆和会诊后的治疗     

2021 年 5 月 26 日,在圆和医疗的安排下,S 女士转至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并在完善血、尿、大便、心电图等术前检查后,于 5 月 28 日行全麻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淋巴结清扫、下肠粘连松解术。

术后病理:结肠腺癌,伴发多发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无淋巴结转移。

术后治疗即复查:结肠癌早期,无淋巴结转移,不需要放化疗。但是需重视胃肠镜随访复查,每半年一次。

术后一个月,圆和诊疗对 S 女士进行了随访。S 女士的术后恢复情况非常好,未发生体重减低,未发生类似于 2013 年手术后的大便习惯改变情况,生活质量大大提高。S 女士表示一定会遵从医嘱,半年随访一次胃肠镜检查。

案例提示:

家族性的结肠腺瘤是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广泛性的、多发部位的病变;由 APC 基因突变导致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外显率约 95%。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医生可以更准确和及时地判断患者是否可能为多发性结肠腺瘤体质。对此情况的判断,往往可以帮助医生为患者的治疗和治疗后的复查给出更为精准的方案。此疾病可以由患者本人及一级亲属的标本基因检测(APC、TP53、MSI 等)进行精确诊断。

多发性结肠腺瘤体质的患者,须按医嘱、积极地进行胃肠镜复查,并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切除。若已发生癌变,则更需紧密观察、按时复查;因为复发几乎是必定事件。

对于行结直肠切除术、尤其是多次行此手术的患者,在术中应特别关注血管的保护,以尽量减轻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