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4-29
原创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也许每一个人选择突破自我的方式,都有一个为之不懈奋斗的关键点。而我的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让每一位病人都可以重新获得光明,减少病痛的折磨,这是我的大愿。」关于他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眼底病科主任。武汉

「也许每一个人选择突破自我的方式,都有一个为之不懈奋斗的关键点。而我的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让每一位病人都可以重新获得光明,减少病痛的折磨,这是我的大愿。」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关于他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眼底病科主任。

武汉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江岸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湖北眼科最美逆行者。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事眼科工作近 30 年, 擅长各种眼底病的诊断与手术激光治疗,尤其擅长 25 G、27 G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殖性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裂孔、眼球穿通伤、破裂伤、球内异物、感染性眼内炎、急性视网膜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积血。

已成功为省内外上万例患者实施了复杂的眼底联合手术,手术水平国内领先,同行盛赞。

走近他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艾格眼科医院汉口总院, 眼底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段淯平, 擅长视网膜玻璃体手术、高精度微创黄斑手术等。从事眼科近 30 年,有上万例的复杂眼底联合手术成功案例。

在手术台上,段淯平是亢奋的。日以夜继,夜以继日,周而复始,他说,从医三十年来,从未有一日懈怠。「酷爱这份职业,在手术台上是成瘾的快乐。」

他有急的一面,但更多是从容和耐心。「我的手术不单求快,我更追求术后第一时间恢复好,没有并发症,效果永远放在第一位。」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就诊现场

段主任诊病平均一小时 6-7 位病人….. 这意味着,大多数病人他会停留十分钟左右。「很多病人慕名而来,都带着各种问题,绝不能三言两语打发了;面对有特殊困难的患者,我总是尽可能多地替患者考虑,最大可能给患者提供方便。

每个病人在我这里都有疾病档案,每次来看病,我都要回顾一下,生怕遗漏了特殊情况;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疾之苦楚,除了影响视觉功能,还会影响情绪和心智,所以一定要身心同治。」

那么「沟通、换位思考成了王道。」他说,这些年,他的性格改变了不少,总喜欢在患者的最后一句补充问道「你是不是都清楚了?还有没有不理解,要问的?」病人能真切感受到他的用心、善意,以及他的专业

在段淯平眼里,眼科没有「好了七八分」的时候,特别是眼底病。「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了一点瑕疵,一切都会归零。」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就诊现场

所以,他的手术风格是,特别细致,追求极致完美,每一步都要确认保险无误了再进行下一步,这样可以保证不会由于遗漏产生任何的手术并发症,术后也不需要时时刻刻担心。「在过程中用心,好过事后补救。」

因为这种风格,在段淯平的手术室里,会更需要所有人精细的配合。眼底病手术需要一个系统的维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旦出现不该有的失误或者意外,对眼睛来说后果都很严重。」

因此,段淯平在学生心目中成了最为严厉的老师,同时也是备受尊敬的师长。年轻医生说,「成为他的学生是我们的幸运。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段淯平与他的徒弟们合影

他也是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遇到如此认真、负责任的段医生,我们很感激」,病人这么说,有一家三口千里迢迢赶来找他的病人,还有被他一把从并发症边缘拽回的病人。

13 年前,院领导把眼底病科室交给他「掌门」,看中的就是他的责任心强,刀法精湛,敢于接受挑战。

谈话间,他许多次说及「挑战」, 在曾经的岁月里,段淯平把几乎所有的眼科手术都历练了一遍: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眼底病等一一涉足。「基础很重要,正因为各方面都扎实,有广度才有深度,有面才有尖。

历经了十几年的挑战与磨练,才能从轻车熟路的白内障手术进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逐渐锁定主攻方向为「黄斑疾病」,这被誉为眼科高精尖手术「皇冠上的明珠」,其复杂、精细程度不言而喻。

「前段手术熟能生巧,但是后段手术更多的考验一个眼科医生的知识沉淀、实践能力和天赋悟性,我愿意挑战自己,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儿,想看看自己的潜能究竟可以走多远。」

「也许每一个人选择突破自我的方式,都有一个为之不懈奋斗的关键点。而我的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让每一位病人都可以重新获得光明,减少病痛的折磨,这是我的大愿。」段淯平说道。

「掌门人」的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当段淯平选择走上从医这条路,救死扶伤的责任,就已经和他脱不干系了。

1970 年,段淯平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当阳市,那个年代,中华大地上最光荣的两个职业便是医生和教师。

「高考时,我最后填报了医学院。很懵懂,不过,真的上了医学院、穿起这件白大褂,我就从来没有后悔过,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段淯平话音刚落,便是一声爽朗的笑声……

1988 年,段淯平考上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5 年本科毕业之后,进入宜昌当阳市人民医院五官科工作了 8 年。2001 年又考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研究生,2004 年,进入艾格眼科医院工作。

武汉艾格眼科医院,创建于 2003 年,至今已有 16 年之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眼科医生,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的眼科专家。艾格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眼科界都享有盛名,更是湖北百姓心中的金牌眼科。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2004 年,也就是建院第二年,段淯平进入到艾格,选择挑战当时相对「冷门」的视网膜病所属的眼底方向,开始探索眼底学科里更广阔、更复杂的未知领域。而随着对眼底病的逐渐深入,他也越来越肯定当时自己的判断——相比那些难有突破性进展的成熟领域,要进就进「窄门」。

眼底病领域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眼部疾病,常常是机体复杂因素作用下,反映在眼部的一种表征。

「比如说肾病、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全身性疾病,在全身器官出现异常的同时,还会在眼底征像上首先表现出来。」段淯平说。

此外,与眼表疾病不同的是,眼底病的发病部位较为隐藏,而且存在血视网膜屏障的阻隔,一般用药难以渗透,这也决定了在治疗技术上的复杂性。

因此,这对于医生的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着严苛的要求,而眼科对于医疗科技的进展又极为敏感,又需要医生有极强的持续学习能力。

刚到艾格的两三年里,段淯平坦言提升了很多,从内而外得到升华。「性格和能力得到了锤炼。」

「当时,艾格的眼底病专家都是从北京上海请来的知名教授,很多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大家,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让我受用终身——眼界打开了,基础打得牢。我时常还会回忆那段海绵吸水式的学习岁月,对我是艰苦而受用的。」

「那些经验丰富的大家是我终身的老师,学习的榜样。」段淯平认为,他的手术是「学百家之长」后领悟出来的,综合了自身的性格和老师们的特点。他的刀法不但快,还细腻平稳。

2006 年升为眼底病科室主任——「掌门人」。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段淯平早已成为一位刀法娴熟,医术高明,接轨国际的眼底病专家。带领团队已成功实施近万例 25 G 与 27 G 微创免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量稳居全省前列。激光水平居国际前列,效果得到众多患者认可。

他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慕名上门。「看到恢复光明后的病人满心欢喜地出院,我也被这种真诚的快乐所感染。」

段淯平感慨道:「很感谢艾格眼科给我提供这个平台,让我在「眼底病」这个领域不断探索、发展。」

疫情里的逆风侠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2020 年 2 月 21 日,在武汉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被指定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一时之间,老百姓看非新冠病成为重点难题的时候。武汉艾格眼科医院快速响应号召,成为最先一批开诊的眼病定点救治医院。医院开诊第一天,我们接到了第一位就诊病人刘先生。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2 月 21 日段淯平主任坐诊,遇到了来自天门的刘先生的紧急求医,左眼铁屑崩进眼里,如不及时手术取出铁屑眼球可能不保。当时之际正是疫情发酵之时,手术就意味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这种接触有着一定的感染风险。患者与风险,段主任毫不犹豫的择了患者。历经一个多小时的手术,防护服下的满身汗水终是换得患者的手术成功。

段淯平|许多眼底病患者的「最后一站」

当医院开诊,段淯平主任是第一批自请上阵坐诊的专家,选择了患者,就无法顾及家人。疫情期间,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健康问题,段主任不与家人见面,食宿分开,想念家人的时候就打电话、视频。他说给不了家人更好的照顾,就尽量不给他们带去什么麻烦,这个特殊的时期,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

攀登眼科的珠峰

眼科医生的成长,是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段淯平是一位攀登者,越高险的山峰越能激发他的挑战欲,不仅要登峰,还要造极。他手持岩锥攀上眼科的山腰,工作几年后望见眼科中最具挑战、最精细疑难的是眼底病,于是他紧了紧绳索,立志登顶眼科里的「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称号并非没有缘由,眼科手术已足够精密,而手术做到眼底,就不是几厘米、毫米的问题,而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微米」概念。

手术台上,段淯平一般仅有 100 微米左右的空间施展拳脚。毫厘之间既是战场,也是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段淯平将自己的「技艺」发挥的淋漓尽致。而炉火纯青的技艺背后是他废寝忘食的投入。

他很早就养成一个习惯,每一位病人都用独特的方式将手术细节、术后感受、得失体会,清晰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这个习惯从开始工作一直延续至今,写满字与符号的厚厚的笔记本,积攒有七八本了。

「有时被同事看到了,不解询问,我就说,一是习惯了,用心操作的过程中总有些许体会,记录下来有利于自身的提高;二是记录了病人的病情档案便于随诊管理,这也是对很多信任我的病人贴心的秘籍。」

「铁打」身板「匠人」姿态

段淯平坦言:「技术高不高明是另一回事,在我这里,首先是会诊断,诊断是考量医生的基本功。」 「就好比写诗,才背了两首唐诗怎么写?背到 300 首就不同了,如果背到 3000 首,那就出口成章了。做医生也是这样,必须见多识广——视网膜疾病有几千种,记得多,一见就认得了。从来没有见过,就诊断不出。老师比学生高明,其实就是多背了几首诗词,多记得几个病例,仅此而已。

手术就另当别论,需要悟性,有人永远悟不出,有人心有灵犀,并不是每一个医生都适合做手术医生的。」

对手术,段淯平自己说法是:「其实都是方寸间的事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自然有一些别与其他人的方法去更好地完成。」

而追问这些方法和技巧时,他先是嘿嘿一笑缄默不语,继而思索一会儿认真说,「我可能比别人更加善于思考,爱琢磨事儿,做手术不是一个不断复制的过程,到一定阶段,会有所发现,怎样切除病变更好,怎么捋顺结构更顺利,要有所体味,这个可能靠悟性了。」在他看来,手术不只是用手,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要用这这儿。」

至今,段淯平仍然保持着在一线操刀的状态,普通的视网膜脱落手术,半个小时收官;一些复杂的玻璃体手术,有些医生可能需要四五个小时,他一个半小时即可结束,其手术技巧之高超,可见一斑。他的手术技术在业内闻名遐迩,「一把刀」之称,由来已久。

在手术台上连续奋战数台手术,一低头就是好几个小时,做完手术后,段淯平才意识到脖子抬不起来了,没有「铁打」的身板和毅力,很难坚持这么多年。这种「匠人」的姿态,让他在眼底的方寸空间里自由驰骋,通往更广阔的道路。

文字所能纪录的只是段淯平主任极少的几个侧面,他的学识、他的为人、他的良善,远远不止如此。

古人云:「上医治末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段淯平非常推崇这段话并深以为然。

在他眼里,「不做预防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一直倡导,保护眼睛,从小做起。」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