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5-19
原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成果展——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孙爱军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实验室孙爱军研究员领衔完成的项目《心力衰竭与线粒体代谢异常机制及防治策略》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心力衰竭与线粒体代谢异常机制及防治策略》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实验室孙爱军研究员领衔完成的项目《心力衰竭与线粒体代谢异常机制及防治策略》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被称作“最后的战场”,5年死亡率高达50%。本项目历时14年,揭示了心衰的线粒体异常机制,建立并推广以线粒体代谢为导向的心衰防治策略,提高了遗传性心衰的基因检出率,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1.揭示了代谢关键分子调控获得性心衰的机制,提供了心衰防治的新思路:

着眼于衰竭心肌的线粒体,筛选出了差异表达蛋白,并揭示了调控心脏代谢的新机制。发现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H2)是心脏内源性保护屏障,可作为心衰防治的新靶点;证实了Brg1等分子可经表观激活等途径改善心肌代谢,延缓心衰发生发展;发现毛壳素这一抗肿瘤药能调控线粒体代谢,具备成为抗心衰治疗新药物的潜力,获国家发明专利。其中ALDH2方面的研究被国际专题述评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揭示了相关药物研发的巨大潜力”。

2.提出以线粒体代谢为靶点的心衰预防策略:

针对上述靶点,建立了以代谢标志物为参考的血运重建风险评估方式,指导心衰个体化预防;提出曲美他嗪及运动康复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改善心肌代谢。被亮点综述评价为“调节线粒体代谢可作为优化治疗的策略”。成果被编入《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等。

3.建立中国人群遗传性心衰的高危基因检测平台:

证实钠通道基因突变可经由损伤线粒体功能导致心衰,并发现中国人群遗传性心衰的4个高危基因,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实现临床转化。被编者按评价为:“拓展了传统观点”。入选《中国医学论坛》的“全球心血管十大发现”。成果被编入《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

该项目所选代表性论文19篇,总IF 143.95分,IF>10分的5篇,发表在Circulation等心血管一流期刊,被Nat Rev Cardiol等他引443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转化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300余次;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完成人:孙爱军,葛均波,徐涌,姜红,任骏,邹云增,徐磊,崔晓通,张磊,王鹏,翁鑫宇,许慧慧,范凡,王聪,孙晓垒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