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7-11
原创

医生:改行都能做些什么?

转行最忌讳的就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抱着一种「做什么都比当医生好」的心态。

「我自己曾经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今年刚好是我离开协和创业的十周年。在我刚刚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学完了五年、七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医疗专业学习,出来之后一定会在做医生;但是最近十年,情况变了。」

近日,在由丁香园和麦肯锡「2016 中国医疗行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李天天以亲身经历为例,谈到了近十年来医疗人才的流动现状。

在头条君与用户的交流中,我们也越来越多的感觉到——体制内的医院虽然仍是医学生的基础选择,但早已不是「唯一」。

医生离职都有哪些选择?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发展轨道?在准备离职之前,需要什么样的硬技能?今天头条君(dxytoutiao)就与大家简单分享。

制药企业、私立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平台占主流

李天天在报告《数说中国医生的生存现状》中指出,离开体制内的医生目前有三个比较集中的去向:

  1. 制药企业:随着跨国药企的不断扩张,该类企业日益重视具有医学知识、能够与医生沟通的医学团队;具有医学背景,学过医、甚至做过医生的人易受到青睐。

  2. 私立医疗机构:私立医院虽数量不多,但也在逐渐提高质量、提高待遇,与公立医院竞争人才,希望通过招募专家、学者,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3. 互联网医疗平台:对于患者服务来讲,核心的资源是医生。「越来越多获取投资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想尽办法拿到医生资源。他们通过咨询、问诊或者慢病的管理,试图撬动公立医生的平台;通过组织医生线上回答问题,或者给出一些患教指导,试图帮助患者打破信息不对称,提供个性化服务。」

但关于离职意愿的数据显示,有离职意愿的医生数量远高于真正离开体制内的医生数量,而在丁香诊所的医生招募过程中,李天天也印证了这点「有想法不代表真正能离开体制内医院,三级医院更为明显;因为三级医院有相对好的技术、设备,对医生个人成长非常有益,但是不能忽视这些想法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变成真实的行动。」

除了以上几种,头条君还整理了一大波其他的选择,仅供参考:

1. 公立医学院校老师:如各大医学院校老师,对学历门槛、言语表达等要求较高,除教学任务外,也有科研要求。
2. 医疗考试机构培训老师:帮助医学生顺利度过考研、执业医师考试等;如我们大名鼎鼎的贺老师、大苗老师、张博士。
3. 公务员(事业单位):如卫计委、医管局、食药监局、CDC 等单位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并未脱离医疗行业,但远离临床和夜班。
4. 大众媒体或出版行业:门户网站健康频道;综合媒体健康领域记者、编辑。
5. 医疗行业垂直媒体:比如丁香园。
6. 大健康领域投资部门:负责健康领域投资项目的筛选、跟踪。
7. 咨询公司:为医药健康产业提供专业信息和战略咨询服务,负责行业市场情报资源提供。

8. 请补充......

需要什么能力?

1. 如果你来到药企:

从医院到药企类似一个从甲方到乙方的转变过程;企业的运作规律和模式与医院有很大不同,能否适应变化是首先要考虑的。展开说来,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薪酬体系的调整、药企的工作强度、对于自身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对频繁的出差。

因此,适当的心理预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但不限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甚至 ppt 的水平)、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是必要的。

2. 如果你来到私立医院:

杨泽方是一名有着 15 年公立医院工作经历的儿科医生,2014 年 5 月,他选择「下海」,在福州开设了「丁香云幼儿健康诊所」,现在运营良好;杨医生也负责杭州丁香诊所工作的运营工作。

作为一名经历了公立医院,再到私营诊所的「前辈」,他建议如果想要离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临床基本功:对于多点执业或者自由执业的医生来说,在公立医院打下了良好的临床基本功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手术科室来说,为了医疗安全的保障,副高是一个潜在的门槛;而对于一些非手术科室来说,年资和经验也很重要。

复合能力要求:在现行的多数私立医院和诊疗中心中,对医生的科研能力很少做量化的要求;而是更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断疾病的能力,与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对于自由执业的医生来说,相关的要求更高,如何利用自媒体打造自身和团队的品牌,如何处理卫生主管部门的关系等。

心理调适:多点执业,意味着与原单位并不完全解除关系;能否适应与公立医院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文化,能否处理好与原科室的关系,都是不小的挑战;所以在选择「离开」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3. 如果你来到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医疗是近日年的行业热词,有医疗背景的小伙伴来到互联网医疗平台,工作大概分为两条线索,第一种是从事线上轻问诊或诊疗工作,与过去相比,是将工作转移到了线上,这需要医生调整心态,坚持提高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互联网交流技巧,即「客户服务意识」。

第二条线索是需要医疗行业背景的其它工作,例如医疗 app 运营、推广,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既需要对项目的统筹管理能力、对行业的整体认知,也需要行业和人脉资源的积累。

以上两条线索,都需要适应互联网行业与医院不同的高强度工作,996(每天工作 9 小时,每周工作 6 天)虽不是行业惯例,但出现问题时,及时响应是大部分公司的基本需求。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经历了哪些;头条君都觉得选择是很慎重的。相比医院的「稳定」,很多转行的机会都不能提供「一干一辈子」的稳定。

「转行有风险 选择需谨慎」,盲目跟风不可取,失去公立医院的「保护伞」,并不一定适合每一名医生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有以下几个转行小故事,与大家共勉——

小琦,外科医生,曾在医院工作 5 年

为什么从医院离职:大学毕业在一家县医院做到了主治,县级医院的发展有限,想要有更好的发展,所以考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离开了那家县医院。毕业后一心想回临床,但阴错阳差进了医学院校当老师。

后来又接着读了基础的博士,尽管毕业后有很好的机会回临床,但由于职称、专业问题,以及临床的压力、忙碌,还是选择了留在学校。

离开医院过得怎么样:在面临该回医院还是离开医院这个问题时,也曾万分纠结。毕竟医学是自己曾希望能奋斗一生的事业,离开医院等于失去了在临床一线拼搏的机会,失去了「以我之所学解除病人之痛」的机会。一开始是失落的,有时还会梦见自己站在手术台上。

但现在不想回临床了,在医学院当老师虽然收入少很多,但有足够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免去值夜班和医疗纠纷的压力,可以多陪陪家人。如今把自己的对医学的热爱寄托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看着学生青葱的脸感觉他们能承载我对临床的热爱,也挺好的。

我想告诉其他人:个人以为,任何一项工作都有让你开心的地方,但也有让你纠结的地方,问问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心之所属,无怨无悔!

懒胖子,纠纷办,曾在医院工作 4 年

为什么从医院离职:在医院没有从事一线临床工作,而是在医院纠纷办做了 4 年多。天天面对医疗纠纷,压力很大,主要来源于部分患者的无理取闹和医闹的威胁。

我经历过被黑社会关在屋子里一天,被患者家属群殴,被家属把小孩的骨灰放在办公桌上一周还要继续办公,深夜一人被 60 多岁的高血压抑郁患者抱着大腿不放等等。

处理医疗纠纷,不赔钱的话,对外要避免挨打;赔钱的话,对内要争取医生的理解,还要考虑到院领导的要求、卫生局和政府部门的和谐。后来实在是烦了,不愿意做了,就离开了。

离开医院过得怎么样:离开医院后做了金融,收入高了,压力也小,但是感觉没有激情了。

每次参加医院同事聚会时心里都会有些遗憾不在医院工作,很怀念那时候虽然辛苦但人情味很浓的日子。这几年处理医疗纠纷,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离开医院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把医院当家了,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回到医院,继续处理纠纷,其实如果能把医疗安全做好了也是好事。

我想告诉其他人:珍惜那个被唤作「医院」的家, 即使忙碌,即使喧闹,却充满着人情的温暖。

蒋永源,住院医生,曾在医院规培 3 年

为什么从医院离职:在我看来,医学是一座象牙塔。长期的学校生活,就业后也被固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医院,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脱离了社会的塔里,书生意气。然而我想看看象牙塔外面的景色。

所以经历了本科、硕士,拿到了「四证合一」之后,我仍然选择了离开医院,来到了一家医学互联网公司。这是一个很 nice 的公司,这儿也有一群很好的同事,在我学习过程中包容和指正我的不足。

离开医院过得怎么样:目前来说,我过得还算不错。我的信条是「欲有所得,必有所舍」,虽然仍然对以前的身份有所怀念,怀念以前对疾病的探索、就诊的便捷等等。但是我明白现在我得到了我更想要的东西,这期间我出了《医学考研手册》《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手册》等,读者过万,用我所学帮助了别人,未让过去的汗水白费,也未辜负导师的培养。

我想告诉其他人:不少同行们觉得医生最苦,但我想说赚钱都苦。转行最忌讳的就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抱着一种「做什么都比当医生好」的心态。切莫轻信某个行业遍地是黄金,坐着能收钱,大部分收银员都还得站着呢,当然也没有哪个行业是一无是处。

祝大家好运。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