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4-14
原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蔡江南:中国健康产业政策和创新动态

2016 年 4 月 13-16 日,由丁香园主办的 2016 中国医疗行业品牌传播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蔡江南,做了精彩发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蔡江南:中国健康产业政策和创新动态

2016 年 4 月 13-16 日,由丁香园主办的 2016 中国医疗行业品牌传播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数百位行业精英相聚西子湖畔,探讨全媒体营销时代医疗行业品牌传播的发展之路。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蔡江南,做了精彩发言。

以下是他的精彩观点——

中国医疗资源的行政化垄断和医疗资源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国家公立医院数量比重略多于50%,大概是52%,但是我们的公立医院控制的医疗市场的份额85%到90%,这个体现在三个指标上,一个是医院的床位数,公立医院控制了84%的医院床位,门诊量控制了89%的门诊量,住院量大概是86%到87%的份额。

一个国家的医疗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就是医院医生要给检查,那在一定的程度上它是分裂的,分别属于四个所有者。但是在我们国家这四大资源是高度的统一的,大部分医生是医院的雇佣。管理七大类的政策工具,市场的准入、卫生的规划、评级包括对医生的评价、科研的经费、社会性的医保、定价,那么这几个工具的话实际上多年来鼓励社会化多元化办医,但是由于这7个政策工具在公立和社会办医之间是不平等竞争的政策工具的话,造成了我们多样化办医这个玻璃板很难打破。医保上去年出台了医保事先定点的审批,在定价上去年开始取消了国家发改委对药品最高价格的限价,医疗服务的价格去年也有政策出台,要逐步的放松医疗,让市场起作用。但是在7个政策工具上如果没有变化的话,这个多元化办医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医生去哪里了

在中国,看病很难,难的是找到核心资源中的医生。选取世界10个人口大国的医生比例进行分析,中国处于中等水平。再看有关中国医生结构的相关数据,从2005年来看,全国大约有200万医生,200万医生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不高。在美国,博士才能算医生。现在看病这么难,就在于高学历、高资质的医生积聚在大医院。这是中国看病难的核心,缺医生。教育水平是国家医疗体制的基础,医生教育是医疗保健体系的核心。在中国,医生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劳动量却很大,因此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按照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至少还缺六七百万医生。

尽管我们国家卫生计生委去年开始在力推分级诊疗,通过医疗支付方式的改革,通过互联网新技术,一定程度上通过医疗集团,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但是根本解决的问题是要靠大量的提高医生的水平,使我们的医生队伍有所增加。

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起飞

未来10年是健康行业大发展和大变化的时期,充满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面临许多挑战。从总体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特别关注二、三线城市、农村和基层。医疗市场发展和医生资源流动带来的机会,如全科和基层医疗、医生诊所、医生和护士的培养和教育、满足医生需要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关注医生经纪人、医生集团的管理。从医疗向大健康扩展带来的机会:健康管理、养老、慢性病管理、康复、自我管理、中医药、旅游医疗。医改和民营医疗发展带来的机会:零售药店、网上药店、各种专科医疗机构、医院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专业咨询。技术创新和发展带来的机会:移动医疗、互联网、物联网、基因技术、自我监测技术。改善政府监管水平带来的机会:社会医保的管办分离、商业医保、信息收集和发布、质量指标的建立和监管。

需要注意全健康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和新的发展机会,避免大家一窝蜂和赚快钱。需要注重创造和提升价值,而非通过信息不对称和质量监管不善来获得经济利益,创新对于健康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健康产业的发展与医改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医改,同时也需要通过医改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