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努力打消患者疑虑,避免直营、加盟、托管猜想,从口号中即可鲜明体现北京和睦家对于分支机构的集中化管理和统一安排;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该目标,北京和睦家采取实行标准化管理模式,推动团队和人员在不同医疗机构间流动,为患者提供同质、优质的服务。「我们会根据患者需求整合资源,医生可以在不同的诊所和医院之间流动,让我们的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盘仲莹说道。
打造和睦家「子弟兵」
1996 年,盘仲莹退伍后,成为医院项目经理,而后加入和睦家,没有临床经验的她,二十余年来一直保持着「谦逊与尊重」,她告诉丁香园,她的使命就是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选择,维护好品牌,帮助和睦家的医生发挥价值。
对于人才,和睦家曾经历「困难时期」,盘仲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和睦家刚开业申请执照时,需要医生、护士提供转出档案证明,但走出「铁饭碗」需要极大的勇气,彼时和睦家仅拥有 3 – 4 位医生, 8 – 10 名护士。而根据和睦家集团官网,和睦家共拥有全职医生共 426人,来自 25 个国家或地区,兼职专家团队超过 1000 人,护理团队 900 余人。
北京和睦家对人才的「吸力」是复合的。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盘仲莹表示,达芬奇机器人是新技术的符号,医疗机构对新技术高度敏感。她相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定能成为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
这正中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主任刘竞下怀, 2017 年加入和睦家的他,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一般好的医院才有达芬奇,毕竟引进设备、培训医生费时费力,有这样机器的医院,外科都差不了。」截至 2021 年 7 月 28 日,刘竞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完成个人第 90 台达芬奇手术,也是医院第 700 台达芬奇手术。
人才引进并非终点,而是起点。盘仲莹表示,和睦家还花大气力进行自有人才培养,铸造一批和睦家「子弟兵」。
「好的东西不是主动去做,其实是被逼出来。」盘仲莹表示,此前重引进,轻培养的思路下,「此前医疗投资火热的时候,北京和睦家的医生都是香饽饽,我们刚刚引进的人才转眼就被挖走。」
为了留住引进人才,北京和睦家建立了一套自有标准体系,用以人才培养。「其实,自己培养的人才反而容易留下来,同时,即使有一小部分选择离开,体系也能运转下去。此外,我们现在吸引优秀人才比以前容易得多,因为认可度在提高。」
这种自有标准体系的表层,是院际合作。作为非公医疗机构,北京和睦家医院与公立机构多有合作,包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医三院等公立三甲医院等。
20 日,北京和睦家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共同建立的教学基地正式揭牌,据悉,教学基地将成为链接北京和睦家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的桥梁,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医学生临床见习与实习,建立重点学科定向委托培养,入组首都医科大学科研课题等。
自有标准体系的里层,是国际化。盘仲莹表示,医疗体系国际化的开放性事业,由此,北京和睦家要向最好的医疗系统学习。「有窗户把窗打开,有门把门打开,就像老龄化社会的医疗需求,就是我在国外学习和了解到的,所以才能在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还没有应对措施之前做调整和应对。」
目前,北京和睦家医院全职员工中有 20% 为外籍,同时,北京和睦家医院充分按照国际化医疗服务理念与标准进行创建,拥有国际联合委员会( JCI )、美国病理学家学会( CAP )以及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 HIMSS )、 EMRAM (住院)六级三认证。
自有标准体系的最底层,是文化认同。据悉,北京和睦家医院新员工开的第一堂培训课,并非医疗技术及岗位职责,而是文化价值、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培训,「要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来凝聚共识,巩固员工」,盘仲莹说道。
社会办医的大潮涌动数载,过往二十余年,北京和睦家医院也曾经历人才流失、资金短缺、患者信任等各项难关,但淌过泥水翻过山坡向回望去,北京和睦家医院已然成为社会办医的缩影,甚至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