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6-01
原创

征战试管婴儿 7 载岁月,44 岁升级当妈的她,给医生写了这样一封信

这封感谢信,可能是陈新娜主任挂号平台上 300 多封感谢信中,最长的一封了。这位写信的姐妹,在外院历经 6 次人工授精失败、5 次试管婴儿失败,磕磕绊绊 7 载岁月后,终在 44 岁的年纪升级当妈。从

这封感谢信,可能是陈新娜主任挂号平台上 300 多封感谢信中,最长的一封了。

这位写信的姐妹,在外院历经 6 次人工授精失败、5 次试管婴儿失败,磕磕绊绊 7 载岁月后,终在 44 岁的年纪升级当妈。

从生殖科「毕业」后,她给陈主任写了这样一封感谢信

感谢信

陈新娜主任,感谢您!带给我成功的幸福! 

我今年 44 岁,从 2015 年开始做试管,这已经是第 7 个年头了,反复着床失败。 

第一次和陈新娜主任接触,是在为我这种移植屡不成功的「困难户」的专家会诊上。

瘦瘦的陈主任走进会诊议,落坐后自然就成为中心,其她几位专家先后聚到她身边。即使年龄远在她之上的专家,也边听着陈主任的问诊,边做着记录。

与其说是会诊,倒不如说是她的现场教学。陈主任在会诊中的核心地位告诉我,她绝对是专家中的首席,于是不由对她产生尊敬与信任之感。

以前医生问诊时,经常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不小的心理压力,一次次细数着我肌瘤多么严重、多少风险……虽然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事实,但每次还是会把我的心情打到谷底。

此次会诊,我已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第一次见面的陈主任的「打击」,甚至连应对的「台词」都想好的:「您就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可会诊完全是另外一副场景:陈主任翻看病例,询问我的过往,她先是倾听与记录,几分钟后画了一张我子宫肌瘤的简图分析到:「先把这两个大一些的肌瘤处理了,其它的还好」。

她一定猜想不到,这句话、这次会诊结果,给了我多大的信心与鼓励。随后她耐心地写好纸条,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的治疗。

会诊很快结束了,没有「打击」、没有压力,陈主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善的表情,谨慎的态度、简练的询问,清晰的说明,明确的方案。按陈主任的建议,我做了子宫肌瘤磁波治疗。

5 个月后,再次回到医院准备移植,我开始挂陈主任的号,她敏锐地发现了我以往并未知晓的免疫方面的病情。药物的使用,我虽然不懂,但也能明显感觉出,这次陈主任针对性的治疗,与以往大有不同。

与陈主任接触的次数越多,就越佩服她、喜欢她,纤瘦的身材,温柔的气质,与病人对话的亲切感,会让你深切的感觉到她是个性情极其柔和的人。

但她对病情的判断、用药方法、方案制定等却是干脆而果决,我想这一定是源于她丰富的经验与医术的精湛。 

移植前,她对我说「太不容易了,你都可以写本回忆录了」。她的话第一次让我感觉到,医生能与自己感同身受,感受着病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因此,也坚信她会不遗余力的为我诊治,对她也更加信赖,以至于后来无论有什么情况,只有陈主任看过才觉得踏实放心。 

每次移植后,医生都不置可否的告诉你:上班或休息与成功没有绝对关系。可陈主任不同:「你工作累吗?如果不累,我建议你第二天就上班。」

现在回想起来,「第二天就上班」是陈主任给我一剂良药,既然医生明确了第二天能正常上班,那原来移植后无比担心的起床、翻身、蹲起、遛弯等,就都不再是问题,一下打消了自己原有的很多顾虑与担心。

于是,我听从陈主任的建议,移植第二天放松心态,开始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没有告诉任何同事与家人,一切如常。 

陈主任没有其他医生严肃的表情与紧锁的眉头,她的亲切,总能让你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真诚与善意,我猜想她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位和婉与温暖的人。

风险与困难,也是她的必谈话题。但随之而来的宽慰与鼓励,会让你觉得希望始终都在,成功的机会始终都在。

我不知道,陈主任带给我的这种希望与平和的心态,对此次成功是不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期盼多年的结果终于出现了,成功了!

现在已经孕 12 周多了,检查情况良好,期盼着肚中的宝宝一切都好,健康的来到我和家人的身边。 

12 周最后一次去生殖中心检查,陈主任说「你可以从这毕业了,希望你一切顺利,就盼着你们都好好的!」

我带着她的祝福,带着她给过我的温暖与希望,走出生殖中心,心里反复默念着:陈主任!谢谢您!愿一切都好……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