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颜面部发作性剧烈疼痛,常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剧痛,常由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而被诱发,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发作时痛不欲生,间歇期没有症状。
如果把疼痛分为十级,那么三叉神经痛就是八级以上,所以三叉神经痛往往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痛」。
5 月 17 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二区接诊到这样一位病人……
患者李某,67 岁女性,患三叉神经痛 1 年多,1 年前出现左侧面部疼痛,呈刀割样剧痛,疼痛间歇性发作,洗脸、刷牙、吃饭、说话均可引起。
患者入院后经脑病科二区了解,患者长期患高血压病,平时口服药物卡马西平片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此前曾反复在多家医院就诊,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来到我院就诊。
脑病科二区主任古联主任医师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后,与科室介入组张青萍主任医师、王天保主治医师充分讨论患者病情,决定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左侧三叉神经痛。
术前准备就绪后,5 月 19 日,在全麻下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左侧三叉神经痛」。手术用了仅 20 分钟,获得圆满成功,术后患者疼痛消失,术后随访至今患者未诉疼痛。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可能与血管压迫、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目前三叉神经痛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其一为口服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在早期是有效的控制方法,但是口服卡马西平对部分患者来说有致命性皮肤过敏的风险,另外这两种药物长期服用都易导致肝功能异常。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为三叉神经痛的辅助药物。
药物治疗其二是给疼痛部位进行 A 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治疗,提高局部疼域,使患者对疼痛不敏感,以此来减轻疼痛。
手术治疗方法有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开颅微血管减压术以及伽马刀放射毁损术等。
对于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老年患者或拒绝开颅的患者来说,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的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视为首选。
该手术为我院首例三叉神经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脑病科二区及科室介入组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
此例手术的成功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填补了科室在此领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6 月,脑病科二区又相继成功开展 2 例三叉神经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术后回访发现长期困扰患者的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这标志着脑病科二区介入团队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带来了福音。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