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初,杨淇婷跟随新一批广东柔性援疆医疗队来到了喀什。当她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像援疆前辈那样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担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援疆精神,用心脏康复护理新理念为更多的喀什各族群众带去福音。」
进入医院心脏康复科后,面对全新的环境,杨淇婷「撸起袖子加油干」,经验丰富的她迅速对这里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以及医护人员构成等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在与科室主任和医护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后,她很快熟悉了科室环境和各项工作流程,并制定出一系列详尽的工作计划,全身心投入到心脏康复科的日常护理工作中。
「杨老师,这个我不会……」科室年轻护士诉说道。「不会不怕,慢慢来,只要咱肯学。」杨淇婷安慰她说。本着变「输血」为「造血」的原则,杨淇婷认真分析科室护理队伍现状,通过业务授课培训、远程护理会诊、开展「工作坊」手把手示教操作等多种方式开展「传帮带」。每天参与科室晨间查房,在查房过程中评估患者目前心肺情况,了解饮食情况以及当前运动方案,并针对患者目前情况进行相关康复方案的系列讲解及相关动作要点的指导。
「这样可以让工作更加顺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交接环节,避免差错的发生。」除常规技术指导外,杨淇婷还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修订优化科室的护理常规、整理起草护理模版、参与院内护理会诊,加强与院内其他科室的专业互联,心脏康复科的护理人员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个性化的康复护理不单单是护理一个团队的事情,而是多学科联合是一整个科室团队的事情。」工作中,杨淇婷积极推行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如何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提升我院心脏康复科护理团队整体水平,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杨淇婷带领科室护士深入临床,针对不同病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并加以指导监督。
今年 9 月,既往有心衰病史的王阿姨,因「心前区疼痛 」收治我院心脏康复科进行治疗。「该患者入院时气促明显,不能下床活动,予硝酸甘油组药持续泵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持续氧气吸入。」杨淇婷带领科室护理小组对王阿姨进行了详细询问,并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有效增强她战胜疾病的信心。
「王阿姨这是今天教你的呼吸操,记住了吗?」
「阿姨记得晚上睡觉前做一次哦,明天我会来检查你学会没。」
「你是不是来检查我做呼吸操的,我一直在这等你呢!」次日查房时,王阿姨一边说着一边认真地做起了呼吸操……经过几天的精心护理,王阿姨身体状况由最初只能躺在床上做呼吸操,到勉强坐在床上运动,再到如今的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康复效果极佳。
两周后,在杨淇婷和全组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下,王阿姨顺利出院,出院当天王阿姨还专门来护士站和护士们告别,她开心地握住杨淇婷的手说道:「回去以后我也会按你教的方法锻炼,少吃盐,按时吃药,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从林木葱茏的盛夏到五彩缤纷的金秋,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杨淇婷深情地回忆道:「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喀什人民的热情好客,同行同事的无私帮助,各级领导的体贴关心,让我愉快地度过了远离亲人的生活。这段时光已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将激励着我永葆护理初心,传承党的使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