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党含辛茹苦地培养了我们。如今有援疆的任务,我们理当冲到最前面,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2022 年 8 月初,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魏宽海作为柔性援疆医疗队队长,带领 32 名援疆队员从祖国东南方直奔祖国大西北,以青春「满电状态」开启为期 3 个月的对口帮扶之旅。
习惯了珠江河畔的生活,魏宽海初到祖国最西部,气候、时差、饮食等都难以适应,感冒、发烧、腹泻随之而来,为尽快投入工作,魏宽海很快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开启了「5+2 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留给我的只有紧张而短暂的三个月,而要做的事有很多」。
魏宽海参加手术讨论创伤骨科年轻医生多,有很强的求知欲。详细了解情况后,魏宽海根据科内专业分组方向,为年轻医生们梳理了一整套相关的新理念、新技术,并在手术台上手把手将新技术传授给创伤骨科的医生。「通过魏宽海老师深入浅出地带教,我对上肢骨关节的损伤、骨折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已经能够独立处理相关损伤。」创伤骨科医生阿布都如苏力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徒弟重要的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传授思维以及学习的方法,并且坚持不懈地用这些方法去实践、总结、反思,然后再实践,循环往复,争取把这些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并得以运用。」魏宽海说道。
三个月中,魏宽海积极投身临床一线,并开展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专业讲座等工作,将手术思维、手术方法和临床诊疗经验与技术同大家一起分享。临床工作之余,他还针对性培养年轻医生的科研能力,在临床医生科研思维培养、标书撰写、论文撰写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授,着力提升我院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的临床科研水平。
「魏宽海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很多科研相关的知识,让我们拨云见日,受益匪浅。在魏老师的指导下,我已确定了研究方向,准备进行自治区项目的申报。」创伤骨科主治医师梁志林说。
今年 7 月,阿卜杜(化名)因外伤导致严重肢体损伤,随时有生命危险。当地医院无此方面的诊疗经验,传统手术不仅治疗效果不佳,还会出现创伤大、恢复慢、生活质量差等情况。鉴于此,阿卜杜紧急转往我院创伤骨科。在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魏宽海主动站出来,以他扎实的专业技术提出了诊疗意见。
阿卜杜遭遇的是骨伤里较为复杂的一种情况,意味着手术难度极大。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将前臂剩余皮肤软组织保留,覆盖上臂残端创面,开展残端修整术,尽量保留上臂长度。「这样做的好处是保存手臂上肢较为完整、便于以后戴假肢,但这个区域神经、血管密布,是一个危险区域,该方案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水平支撑。」
住院当晚,魏宽海与我院创伤骨科医生紧密配合,为阿卜杜进行了保肢手术。2 个小时后,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除此之外,作为柔性援疆医疗队队长的魏宽海总是尽可能跟队员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的困难,并予以妥善处理解决。在帮扶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尽心尽责做好队伍管理和医疗帮扶等各项工作,为大家做出了积极表率。他认真又不失风趣的做事风格,也受到了队员们的高度认可。
大雁南飞思故乡,援疆粤士意未央。「援疆让我成长,更让我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援疆前,我认为医者就是救死扶伤,以手术成功为荣,而现在,我体会到了奉献的充实和快乐。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回到后方我仍将与本地同事保持联系,将援疆工作延续下去。」魏宽海说道。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