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万里作援医,心怀赤诚赴边陲」。回首在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的这一年,蔡永华的心中充满了对这段援疆时光的不舍与眷恋。于他而言,这是忙碌与充实交织、挑战与成长并存的一年,也是一段镌刻在灵魂深处、无法磨灭的难忘历程。
一年前,蔡永华跟随新一批广东援疆医疗队,跨越万水千山奔赴新疆喀什这片广袤大地。在这里,他快速融入喀地一院胃肠外科,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援疆历程。
刚到喀什时,蔡永华发现当地胃肠癌手术仍以开放方式为主,在腹腔镜关键技术上还存在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开始在喀地一院胃肠外科推广腹腔镜技术。
万事开头难,推广新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手术器械、人员培训,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支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筹备。
蔡永华在科室配置了腹腔镜模拟训练器,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详细讲解腹腔镜手术的原理、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通过理论授课、模拟操作和实际手术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科室医生腹腔镜胃肠癌操作技能水平。
在喀地一院,蔡永华为一位 85 岁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年纪大、直肠肿瘤位置低,家属对手术既期待又担忧,蔡永华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手术的优势和安全性,让家属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手术当天,蔡永华和团队成员默契配合,凭借熟练的技术在切除直肠肿瘤的同时为患者保留了肛门功能。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很快就康复出院。这也让蔡永华更加坚定了让更多患者在喀什就能得到更好治疗的决心。
蔡永华通过「广东名医进疆工程」,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康亮,带领胃肠外科团队成功开展全疆首例机器人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让喀地一院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水平迈上新台阶。
这些新技术的落地,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如今,喀地一院胃肠外科的腹腔镜胃肠癌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都大幅提升,为当地患者筑牢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在喀地一院,胃肠外科承担了普外科多数的急诊会诊任务。急诊的病人往往病情复杂且危重,常合并高龄、多种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每当蔡永华接到科室的会诊电话,总会毫不犹豫地赶往急诊、ICU 或者手术室,参与指导患者的救治工作。
深夜,一位直肠癌合并完全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在准备急诊手术时出现了心脏骤停。蔡永华接到抢救电话后立即赶往手术室,迅速加入抢救团队,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注射药物、调整抢救方案。终于,经过惊心动魄的抢救,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接着,蔡永华继续为患者施行了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患者也平稳地转运至 ICU 继续治疗。
除了参与总院区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会诊抢救工作,蔡永华也承担了数次的院外会诊手术任务,为抢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奋战到深夜。
援疆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为当地培养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疗队伍。蔡永华深知,只有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才能真正实现当地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蔡永华从细节入手,规范年轻医生的诊疗行为。从患者的诊断、规范的用药,再到治疗方案的精准制定,他都耐心地指导和把关。
每周,蔡永华都会组织科室疑难病例讨论,引导年轻医生进行深入思考,共同分析病情,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针对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患者,蔡永华组织多学科讨论,提出联合消化内镜先行肠道支架置入的新举措,并成功为两位患者施行微创手术,避免了肠造口,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在例行查房时,蔡永华针对医疗和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他推行快速康复理念,让患者术前进行呼吸训练,术后早下床、早拔管、早进食。针对肠造口问题,蔡永华让造口护理师术前参与造口定位,并讲解肠造口手术相关细节及注意事项,显著降低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科研和教学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科室科研基础薄弱的现状,蔡永华从培养科研意识入手,鼓励医生关注临床问题,从日常工作中寻找科研灵感。组织援疆研究生科研小组,开展科研讨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步提升团队科研能力。
师带徒活动是传承与希望的延续。蔡永华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看着他们独立应对各种病症,心中满是自豪。「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未来必将在喀什医疗领域绽放光芒。」蔡永华道。
「援疆路虽远,情谊永相连;今朝暂别去,牵挂在心间。」在喀什的一年,蔡永华见证了喀什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淳朴与热情。「所谓『援疆』从不是单方面地浇灌,而是像喀什噶尔老城的砖雕,在粤喀医者日夜相嵌的纹路里,生长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虽然即将离开,但我的心永远牵挂着这片土地。」蔡永华说,若有需要,他定会毫不犹豫地再次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为喀什的医疗事业添砖加瓦。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