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4-28
原创

病例会说话 | 全球报道不足千例!七年谜案,风湿免疫科揭开罕见病真容

2024 年,陕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接诊了一位「谜一样」的患者——46 岁的李女士(化名)。她的症状如同一盘散落的拼图:颜面肿胀如橡皮、全身骨痛彻夜难眠、反复肾积水却找不到病因,像极了《豪斯医生》中的剧情:患者症状千头万绪,医生们必须在纷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而这一次,谜底是一种全球报道不足 1000 例的罕见病——Erdheim-Chester 病(ECD,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李女士的求医故事始于 7 年前。某天清晨,她发现双眼周围莫名肿胀,起初以为是熬夜或过敏,但很快,肿胀反复加剧,按之无凹陷,触感如橡皮。更令她崩溃的是,双腿骨头仿佛被碾碎,夜晚的剧痛让她只能蜷缩在床上流泪。  

病例会说话 | 全球报道不足千例!七年谜案,风湿免疫科揭开罕见病真容


「我去了 6 家医院,做了 3 次手术,但医生们摇头说『查不出原因』。」李女士无奈的表示。 

期间,她被怀疑过肾病、心脏病、结缔组织病甚至肿瘤,但所有检查结果都像一团迷雾。泌尿外科为她置入输尿管支架,肾积水稍缓解,但颜面肿胀和骨痛却愈演愈烈。绝望中,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陕西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入院后,风湿免疫科主任李晓燕迅速带领团队开始了细致的检查与诊断。经查体,患者自述症状依然存在,实验室检查结果部分指标异常,但并无明确指向性。影像学检查同样扑朔迷离。

病例会说话 | 全球报道不足千例!七年谜案,风湿免疫科揭开罕见病真容


水肿三问:肾源性?肌酐仅轻度升高;心源性?心脏功能正常;肝源性?肝功能无异常。  

疼痛溯源:骨代谢指标正常,钙磷代谢正常,风湿免疫相关指标均正常,肿瘤标志物仅轻微波动。 

影像谜团:CT 提示双肾积水、骶前软组织增厚、垂体增大……

在如此多的检查结果面前,医生们如同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一个异常指标都像是迷宫中的一条小径,但究竟哪一条能通往真相,却无从知晓。此时,医生们回想起患者颜面部的特殊肿胀,这种肿胀并非常见的凹陷性水肿,而是像硬橡皮一样的质地,与临床常见的软组织肿胀截然不同。结合患者长期的病史和辗转求医的经历,李晓燕主任意识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隐匿的罕见病。团队决定深入「解剖」谜团:  

-骨扫描:双下肢骨代谢异常活跃,呈对称性分布,与 ECD 的典型「长骨骨硬化」特征高度吻合。

病例会说话 | 全球报道不足千例!七年谜案,风湿免疫科揭开罕见病真容

-皮肤活检:真皮层现大量泡沫细胞(CD68+、CD1a-),刚果红染色阴性,排除淀粉样变。

-垂体磁共振平扫:垂体 MRI 平扫示:1、垂体增大并右侧异常信号影,建议 MR 增强。2、扫及蝶窦及双侧上颌窦粘膜增厚。

病例会说话 | 全球报道不足千例!七年谜案,风湿免疫科揭开罕见病真容

-骶前区包块穿刺活检:局灶被覆鳞状上皮,间质内纤维、脂肪组织增生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结果未提示明确的恶性肿瘤或其他常见疾病。

「镜下的泡沫细胞是关键。」参与多学科讨论的皮肤科惠海英主任医师指出:「这种病理表现非常罕见,可能与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相关。」 


当所有检查结果摆在面前,医生们开始重新梳理线索。他们发现,患者身上的多个症状和检查结果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方向——Erdheim-Chester 病(ECD)。这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异质性较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差异,确诊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等综合判断。


病例会说话 | 全球报道不足千例!七年谜案,风湿免疫科揭开罕见病真容


「回顾患者的病情,颜面部的特殊肿胀、骶前软组织影、皮肤病理中的大量泡沫细胞浸润、骨扫描显示的骨质代谢活跃等,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如今却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在一起,形成了 ECD 的典型特征。」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江荷回忆道。最终,经过多学科的共同探讨和对大量文献的深入研究,患者被明确诊断为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Erdheim-Chester 病)。


确诊只是开始,治疗才是更大的挑战。明确诊断后,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考虑予以干扰素α- 2a300 万 IU 隔日 1 次皮下注射,按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及对症支持等治疗。「虽然 ECD 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至少患者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找到了病因,后续的治疗也有了方向。」李晓燕讲道,「尽管无法根治,但李女士的骨痛显著缓解,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团队始终关注着李女士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李女士在多年的求医过程中历经磨难、身心疲惫,团队不仅为她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更给予了她温暖的关怀和鼓励。「她的坚持和配合是成功诊断的关键因素之一。」李晓燕讲道,「在面对疾病时,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态度、对医生的信任和配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延伸科普

什么是 Erdheim-Chester 病(ECD)

ECD(Erdheim-Chester 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亦称为脂质肉芽肿病,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疾病,鉴于其临床较罕见,已被收录至 2018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可引起骨骼、肌肉、心血管、肾脏及神经等多系统受累,且以骨骼病变最为常见。

在 1930 年,由 Jakob Erdheim 和 William Chester 以脂质肉芽肿首次报道,1972 年,Herry Jaffe 再次报道该病时,将其命名为「Erdheim-Chester Disease」。其总体发病率不详,至今全世界约有 1000 例报道。其中中老年居多,中位发病年龄为 55~60 岁,儿童病例罕见,男女均可发病且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

01 诊断

ECD 可以累及骨骼、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肺脏、肾脏及全身各个脏器及系统,其异质性较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差异,确诊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等综合判断。

02 治疗

ECD 的预后较差,主要与内脏浸润程度有关,呼吸窘迫、广泛的肺组织纤维化、心衰是主要的死亡原因。3 年生存率为 50%,尚无自行缓解的报道。

当前,诸多药物被报道对该特定病症具有一定疗效,其中包括 BRAF V600E 抑制剂 Vemurafenib,IL-1 受体拮抗剂 anakinra,IL-6 阻滞剂 tocilizumab,以及 TNF-α阻断剂 Infliximab 和 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以及糖皮质激素。此外,细胞毒性药物也被报道在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效果。

临床上当我们遇到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解释的关节疼痛、软组织肿胀等的患者需与此病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