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4 日,第 24 届国际抗癌联盟(UICC)「世界抗癌日」。
今年的主题依然和去年一样「整合卫生资源,医疗人人共享」Close the Care Gap,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进一步提高全区群众癌症防控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现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中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 457 万例,其中家族遗传性肿瘤约 5%~10%。
*家族包含一级、二级亲属;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级亲属是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临床一线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主要涵盖 7 种家族遗传性肿瘤介绍,分享给大家。
乳腺癌
乳腺癌发病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第 1 位,据最新的研究报道,中国乳腺癌年发病人数为 42 万例, 其中约 10% 的乳腺癌患者由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所致,称为遗传性乳腺癌。
结合国外研究及中国的人群数据,目前认为 BRCA1、BRCA2、TP53 和 PALB2 是高度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携带上述基因的突变,增加至少 5 倍以上的乳腺癌风险。尤其是高突变频率的 BRCA1 和 BRCA2 基因,平均发病年龄较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早 5~8 年(≤ 40 岁)。
建议携带 BRCA1/2 突变的健康女性:
从 25 岁开始每年 1 次乳腺 MRI 检查联合每半年 1 次乳腺超声检查;
从 30 岁开始在此基础上增加每年 1 次乳腺 X 线摄影的检查;
若不具备 MRI 条件,建议从 25 岁开始每年 1 次乳腺 X 线摄影联合每半年 1 次乳腺超声检查。
卵巢癌
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10%~15% 的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腹膜癌)与遗传因素有关。
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主要是由 BRCA1 或 BRCA2 突变引起。其中 BRCA1 突变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9.7 岁,BRCA2 突变者平均发病年龄为 52.4 岁。
高危人群可考虑从 30~35 岁开始,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监测血清 CA125 和阴道超声。
结直肠癌
在所有肠癌患者中,约 25% 的患者有相应家族史,约 10% 的患者明确与遗传因素相关。
建议比家族中已确诊的最年轻患者早 2~5 年开始结肠镜检查,每 1~2 年检查 1 次。
甲状腺癌
中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 4 位。
家族遗传性甲状腺癌包括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 (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HMTC)和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familial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NMTC)。
HMTC 与 RET 基因变异存在明显相关性,推荐 HMTC 患者及其家属尽早进行 RET 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甲状腺癌遗传风险。
FNMTC 家系还存在发现其症状一代比一代严重,而发病时间一代早于一代的现象。
因此,推荐对无症状或无可触及结节的 FNMTC 家族成员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检测及颈部超声筛查,特别对于发现家族成员中有 2 例或 2 例以上甲状腺非髓样癌患者,应对其所有 20 岁以上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尤其是女性,进行 1 次/年的甲状腺 B 超扫描筛查。
胃癌
大多数胃癌为散发,其中 5%~10% 的胃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1%~3% 的患者存在遗传倾向。
对于来自高危家系但未携带致病突变的个体,早期证据支持一级亲属接受内镜筛查。内镜监测一般由有丰富经验的医学中心进行,监测最佳频率尚未统一,推荐 1 年 1 次。
肾癌
肾癌发病率居中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第 3 位。
2%~4% 的肾癌患者由易感基因胚系突变导致,表现为发病年龄早(≤ 46 岁)、双侧、多灶性肾癌比例高、肾癌家族史阳性,被称为家族遗传性肾癌综合征。
推荐进行易感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同时以临床表现、年龄和病理类型为指导,选择检测何种基因。
此外,B 超检查是肾癌早期筛查最为方便、简单且对人体无害的方法,若 B 超检查提示肾脏肿块,可通过腹部 CT 检查、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明确肿块性质。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癌症,据估计约 40%~50% 的前列腺癌与遗传因素相关。
推荐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前列腺癌遗传高危人群考虑 DNA 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包括 BRCA2、BRCA1、ATM、PALB2、CHEK2、MLH1、MSH2、MSH6、PMS2 等基因:
1)已知家族成员携带上述基因致病突变。
2)有明确肿瘤家族史,同系家属中具有多例包括胆管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肾癌、黑色素瘤、小肠癌及尿路上皮癌的患者,特别是其确诊年龄 ≤ 50 岁;以及有兄弟、父亲或其他家族成员在 60 岁前诊断为前列腺癌或因前列腺癌死亡。
3)有可疑或不详家属史,经充分遗传咨询评估后推荐。
4)肿瘤组织检测发现上述基因致病突变未进行胚系验证。
5)导管内癌及导管腺癌。
6)高风险及以上、局部进展及转移性前列腺癌。
此外,推荐有明确肿瘤家族史的前列腺癌患者考虑 HOXB13 基因胚系突变检测。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上海市抗癌协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颁布,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定期进行筛查,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而如果高度怀疑是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即:
①2 个或 2 个以上的近亲出现相同或相关联的肿瘤;
②发病年龄早(通常小于 45 岁);
③在一个个体中有多发性原发肿瘤;
④双侧肿瘤;
⑤患罕见肿瘤(如男性乳腺癌患者)等,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降低癌症风险推荐:
远离烟草
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腰围
适当增加身体锻炼
注重皮肤健康
接种疫苗和预防感染
及早进行癌症筛查
男女不同年龄段「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
女性癌症筛查建议
21-29 岁 | 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癌,连续筛查 3 年无异常后,每 3 年 1 次 |
25 岁开始 | 推荐每 1-3 年进行 1 次临床乳腺检查,了解是否有乳腺癌。 |
30-39 岁 | 推荐每隔 1-3 年进行 1 次临床乳房检查;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 3 年无异常后,每 3 年 1 次;30 岁进行 1 次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 |
40-49 岁 | 每年 1 次临床乳房检查,每 1-2 年进行 1 次乳腺 X 线检查;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 3 年无异常后,每 3 年 1 次。 |
45 岁开始 | 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每年 1 次肠镜。 |
50 岁以上 | 每年 1 次临床乳房检查,每 1-2 年进行 1 次乳腺 X 线检查;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 3 年无异常后,每 3 年 1 次,到 65 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宫颈癌筛查;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每 10 年 1 次肠镜。 |
50 岁开始 | 每 5-10 年进行 1 次胃镜检查。 |
75 岁及以上 |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不建议在 85 岁之后进行筛查。 |
男性癌症筛查建议
30 岁 | 进行 1 次低剂量螺旋 CT |
40-49 岁 | 血清 PSA,每 2 年进行 1 次。 |
45 岁开始 | 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每 10 年 1 次肠镜。 |
50-74 岁 | 血清 PSA,每 2 年进行 1 次;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每 10 年 1 次肠镜;每 5-10 年进行 1 次胃镜检查。 |
75 岁及以上 |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持续维持筛查。不建议 85 岁之后进行筛查。 |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