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胸部 CT 异常时,总会有这样的问题被问出:「这是排异还是感染?」「是否需要抗真菌治疗?」「抗真菌治疗何时开始?何时停?」
这天,张波教授的门诊来了位 30 出头的患者,虽然年纪不大,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写满焦急和疑惑的脸。
「张大夫您看看,我这是肺排还是感染了啊?」患者小林将化验单和胸部 CT 片递给张波教授,神情有些忐忑。
2020 年 7 月,一向身体健康的他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抗排异治疗,然而在环孢素减量的过程中陆续出现了肝脏、皮肤、眼睛、口腔等多部位的慢性排异,后通过免疫抑制剂加量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症状好转出院。
2021 年 10 月,因再次出现咳嗽、气短,小林接受了 5 天抗感染治疗。但短暂好转后,很快他又出现了更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胸部 CT 也显示异常。在外院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后,小林的呼吸系统症状及胸部 CT 表现均有所好转。
经过详细检查,并结合小林的治疗经过,张波教授判断此次肺部病变为慢性排异的可能性大,在既往治疗中症状有所好转也主要是激素的功劳。
患者有少量黄痰,同时合并细菌感染,虽然咽拭子培养假丝酵母菌,但临床并没有真菌感染证据,因此考虑为定植,停止抗真菌治疗,再次施以免疫抑制剂加量联合小剂量激素来减缓排异反应,同时予以抗细菌治疗。
经过 2 天治疗,小林的呼吸系统症状明显好转,痰颜色转白,一周后胸部 CT 显示肺部病变吸收好转。此外,由于这种气道周围排异容易进展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因此张波教授嘱咐激素需缓慢减量,门诊随诊。
1、为什么诊断是肺排?
移植后半年通常是肺部开始发生慢性排异的时间,应结合患者既往排异部位、现有症状、检查结果及用药反应进行综合判断。
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过程中曾同时出现肝脏排异、皮肤排异和眼睛排异,免疫抑制剂加量联合激素治疗好转;此次出现呼吸道症状,也是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减量过程中,同时原有的肝排、皮排、眼排加重;胸部 CT 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树周围间质受累,并没有血管受累,没有真菌感染的征像;而且患者炎症指标及病原学证据也不支持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故临床诊断为慢性肺部排异。
2、需要采取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手段吗?
移植后患者属于免疫功能抑制人群,很多人会担心如果抗真菌治疗应用不及时会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但是抗真菌治疗药物价格不菲,而且长期预防治疗可能会诱导耐药,继发罕见真菌感染,如何把握时机?
一般来说,抗真菌治疗时机无论是预防性治疗、抢先治疗、经验性治疗、还是靶向治疗,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决定抗真菌治疗时机。
我们需要不断追问:
1. 患者是否具备高危因素?
2. 影像学是否有真菌感染的证据?
3. 病原学检查如何,有没有临床指导意义?
本例患者我们评价他目前属于低危人群,故暂不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但如果激素治疗时间延长,我们会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启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