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西迁精神历久弥新。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或扎根临床,以仁心仁术守护生命;或潜心科研,以创新突破推动医学进步;或坚守教学一线,以春风化雨培育医学英才。她们是西迁精神的传承者,是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院推出「西迁巾帼新传人」专题,讲述这些优秀女性的故事,展现她们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的风采,致敬所有为医院发展默默奉献的女性工作者!
刘昌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名师、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员、陕西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自然》等 SCI 收录 100 余篇。
2022 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昌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新闻与观点」专栏发表题为《甲烷可在所有活体生物中产生》的评述文章,针对活细胞内的甲烷形成机制作了重要分析与评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内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应,作者为刘昌教授和张靖垚副研究员。据了解,该专栏近 10 年来共发表来自中国大陆学者(团队)的评述文章共 20 余篇,此次为我校科研工作者在该专栏的首次亮相。
该评述针对活细胞内的甲烷形成机制作了重要分析与评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内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应。其实,在《自然》发表评述文章并不是一次偶然,这来自于刘昌教授团队此前在甲烷生物效应基础研究方面积累的丰硕成果以及撰稿时团队的智慧合力。「在论文成稿过程中,李青霖等 10 余位在读研究生全程参与讨论和稿件修改,同时也得到了范晓晖、刘定新等近 20 余位校内外教授的直接指导。」刘昌欣慰地说:「我非常骄傲的是正因为我们在甲烷生物效应研究领域提前迈出的一步,才有了现在评述文章的发表。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篇文章的发表仅仅是团队的一个新起点,今后,团队还将继续踏踏实实做科研,争取更大更持续的突破。」
「收到《自然》杂志的约稿,欣喜和压力并存。」刘昌坦言,与发表论文不同,撰写高质量评述文章不仅是要准确分析他人的研究成果,更要体现评述者的思想、提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甲烷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有机物,科学界对甲烷的研究十分广泛,涉及物理、化学、古生物等多个领域。因此可以说,刘昌教授团队的成果是在学科交叉的沃土上绽放的绚丽之花。
然而,在约定时间里完成一篇顶级杂志的评述文章也绝非易事。2021 年 12 月 21 日,在收到约稿任务后,刘昌教授团队在第一时间组建了 8 人专班小组并迅速分工,小组成员白天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进行高强度的写作;晚上召开讨论会议,碰撞思想的火花,每天几乎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当时也是新冠疫情定点救治西安市胸科医院抗疫工作最吃紧的时候,白天临床工作压力非常大,讨论组的会议只能安排在深夜,每次讨论结束基本上已是凌晨一两点。整个团队做出了很多努力。」刘昌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篇述评源自于《自然》同期刊登的德国海德堡大学弗兰克·开普勒教授团队所发表的文章。弗兰克·开普勒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颠覆了传统研究中甲烷只在严格厌氧环境下由产甲烷古菌经酶促反应产生的认知。刘昌教授团队是国际上最早开始甲烷生物效应研究的团队之一,以弗兰克·开普勒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创新地提出内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应及其未来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指出甲烷医学在体外诊断领域、临床应用及大健康方面有望实现转化落地。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在《自然》专栏的亮相绝非巧合,而是刘昌教授团队前期潜心积累的科研果实,是他们向科研山巅进军的嘹亮的冲锋号,是「离国际学术舞台中心更近一些」的有力实践,这份科研的初心与担负的使命也将助推西安交通大学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向前。
自 1987 年考入西安医科大学以来,刘昌在医学领域已经跋涉近 40 年。1992 年毕业后,她入职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外科学工作。谈到踏上医学道路的缘由,她微笑着说:「是出于热爱吧。医生们往往『逆天行道』,对抗的是生老病死的『天条』,尤其是外科,成则愈,败则伤,我们必须要对病人的生命健康负责。看到治愈的患者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更有力量在从医道路上前行。」
热爱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始终如一的坚守。从毕业时为数不多的外科医学生,到国内知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刘昌从未停歇奋斗的脚步。外科临床工作负荷大,对医生的体力、精力要求很高,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刘昌在手术台上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她却觉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现在各方面科学技术都有了很大提升,原来四五个小时的手术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相信我们的医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早在 2014 年,她开展了全球首例改良 ALPPS 手术治疗复杂肝脏包虫病,并摸索出复杂肝脏包虫病的综合性救治方案。基于此类手术的完成,她发现外科手术后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她牵头创建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 ICU,牵头打造技术过硬的外科重症团队, 为大器官移植及复杂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撑。与此同时,她发现早期团队一直致力于肿瘤学研究,而国内肿瘤学领域研究颇多,反而那种常见的、致死率较高的腹腔感染关注度却并不高。「患者需要什么,我们便去研究什么。」刘昌毅然将腹腔感染作为团队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长期以来,以欧美国家定期更新的腹腔感染作为治疗指南,然而其治疗方案并不贴合中国国情及患者病情。刘昌带领重症团队经多年临床观察,通过大量病例分析和实验论证,于 2017 年在国际国内首次提出「泛复杂腹腔感染」概念和「腹腔感染分区」理念,得到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
多年来,她致力于复杂肝胆胰疾病及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在复杂腹腔感染、肝脏移植、老年围手术期治疗与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是陕西省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陕西省、西安市多项科技成果奖项。
「大医精诚济苍生」,刘昌从未忘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誓词,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生命的敬畏。她说:「国之所需,我之所向。我会继续带领团队弘扬西迁精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服务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2020 年,刘昌凭借出色的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她带领的团队在科研及临床治疗中硕果累累,面对这些奖项和荣誉,她却说:「我认为最有意义的荣誉是把学生培养为可以独当一面,有灵魂、有温度的医者。」
刘昌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从 2000 年就开始思考培养学生临床人文岗位胜任能力的路径,以推动构建医患之间彼此信任的环境。在日常的教学中,她将思政教育与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培养相融合。她感慨地说:「敬畏生命、敬畏健康、敬畏职业,这是一个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014 年,刘昌担任一附院教学副院长,她强调要把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自 2016 年起,她开始为规培学员、实习学生和青年医师开展医学人文讲座。2017 年,刘昌组建了医学人文课程团队,构建了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这支由权威医学专家、大学一线教师、医院科主任、临床医生共同组成的队伍,研究形成了涵盖人文态度、人文思维、人文知识、人文技能的整体化、体系化的课程体系。刘昌认为:「医学人文课程要站在适应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高度,以更开阔的视野,用更科学的方法,培养具有交大医学品质和文化,满足时代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
2018 年 11 月,由刘昌主持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上线,内容包括医患沟通、医学美学、医学法学等 9 大内容 20 个实践案例视频。在课程中,经常会有一附院、二附院的一线工作者「现身说法」,将亲历的医患案例引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截止目前,该课程已在中国大学 MOOC 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各开课 4 轮,选课人数超过 2.5 万人。
除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刘昌还常常教导学生「要注重实践积累,以诚信的态度求真求善求美」。她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科研好奇心的引导,她说:「希望在医学道路上跋涉的『后浪』们葆有好奇心,发现身边的问题,勇敢克服困难,在医学求索路上大胆追逐梦想,成为有温度的医者。」
「成为有温度的医者」的信念也一直鞭策着刘昌自己在救治患者的一线岗位上冲锋陷阵。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刘昌组织成立「新冠疫情科普小分队」,用视频、图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制作了新冠疫情科普内容,为抗疫营造科学的氛围。2021 年岁末,西安疫情大规模来袭,她带领一附院重症医疗队第一时间驻扎在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院全面接管胸科医院后,作为医疗救治组组长,刘昌创新性地提出「334 模式」医疗救治,实现了对医疗救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凭借过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2022 年 12 月,刘昌出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胸怀大局高位谋划,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作为医院党委书记,刘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全院党组织实施「党建强院」「党建强科」行动计划,形成党建促业务、业务强党建的工作局面,加快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学科影响力提升,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她提出「坐下来学,请进来讲,走出去悟,沉下来干」的实践路径,推动全院在以学促干上取得扎实成效;在党纪学习教育中,紧密结合医药卫生领域集中专项整治要求,将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贯穿集中专项整治全过程,做到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她对标对表党中央和学校工作要求,突出党建引领,提出医院「339」工作思路和「12310」强院目标并紧盯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班子合力推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推动解决了大型检查预约、集中采血、床旁结算、医保线上支付、医疗区环境优化等,以务实举措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医院发展指标持续向好。
在刘昌的引领下,医院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作用,将党的建设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医院多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主导推动「党建强科」行动,在全院营造形成了党建促业务、业务强党建的工作局面;主导制定了《领导班子建设十项准则》《干部履职十条准则》,以院科两级班子的严管理带动全院全员转作风提干劲;在干部换届选任中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以正确用人导向把想干事肯于事能干成事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以管理部门党建强科为抓手,实施了职能部门「MDT」和管理质量全面点评、职工「添砖加瓦卡」收集意见和「清单式督导」落实等创新管理举措,破解了多项难题,推动医院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的重大举措。刘昌提出「五平移、五延伸、一融合」建设思路,推动区中建设全面提速,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司局领导表扬。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瓶颈问题,刘昌部署了 3~5 年内「四通一融合」战略,进一步推动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走深走实,对陕西省平利县中医院的帮扶进一步深化。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疗队接力奋斗在援疆援藏援非、抗疫、优质医疗下沉等工作一线,在勇担国家使命、铸就时代新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履职以来,刘昌带领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各项工作中取得长足进步,工作受到广大职工一致好评。
时光流转,初心不改。近 40 年前,望着宿舍楼外黑板上写着不同医院招聘需求却坚定地选择外科学的那份纯粹,一直伴随着刘昌的从医之路,救死扶伤的热忱将带着刘昌及其团队「医路「攻坚,深战精研,勇攀医学高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