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3 日-14 日,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五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先后举办六场分论坛,围绕医工交叉最新前沿进展、医工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前沿应用实践、学科建设及诊疗策略优化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未来发展,共话合作愿景。(点击观看直播回放)
医工交叉论坛邀请医工结合领域 11 位国内知名专家,围绕着医工交叉最新前沿进展、医工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医工创新药品设备研发等方面,探讨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未来发展、共话合作愿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马现仓,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峰,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李昂,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韩苏夏分别担任论坛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贺大林教授以《医工结合 创新创造》为题,深入剖析医工结合的重要意义,聚焦蓝激光设备的自主开发与广泛应用,重点讲解光动力诊疗设备的原理及独特作用机制,结合大量临床案例、专家反馈与研究数据,展示蓝激光设备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卓越表现。
西安交通大学郭保林教授以《交界部位止血新设备研发与应用》为题,主要针对战场和日常事故等引起大量流血及皮肤和肌肉重度损伤时快速止血面临的难题进行探讨,重点介绍了研究团队围绕快速止血和皮肤、肌肉高效修复科学前沿,研发快速膨胀胀水凝胶,实现了对深层次不可按压伤口的快速止血。
西安交通大学赵永涛教授以《医用超导加速器技术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加速器技术原理及应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加速器技术,分析了重离子放射医疗发展现状,通过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临床应用的卓越效能阐述了重离子放疗的先进性,表示通过超导磁体实现装置小型化,可以极大地降低设备建造及运维成本,提高治疗效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郑幸龙教授以《创「西交术式」 立临床研究 救万千患者》为题,介绍了科室历史沿革、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等情况,重点分享了治疗急性 A 型主动脉夹层「西交术式」的操作方式与研究经过,与传统术式相比,「 西交术式」具有降低术后患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操作简便、不易出血等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贺鹏程教授以《创新型双靶点 AbTCR(anti-CD19/CD22) -T 细胞探索性治疗难治/复发 B 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为题,介绍了 CAR-T 细胞免疫治疗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深入讲解了创新型 AbTCR-T 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设计,结合临床数据,分享了前期研究结果,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以《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为题,分析我国黑色素瘤预后差的现实情况,分享了团队从差异入手,探索中国黑色素瘤的治疗经验,结合临床案例,介绍了团队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及成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马迎飞研究员以《噬菌体合成生物学和下一代噬菌体疗法》为题,从解析噬菌体多样性和功能、噬菌体疗法防治耐药菌感染、噬菌体基因组精简设计、工程噬菌体设计构建等方面介绍了工程噬菌体和下一代噬菌体疗法的研究背景、思路、方法及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冰教授以《AI+新型抗菌药研发助力解决噬菌体疗法的瓶颈难题》为题,围绕细菌耐药严峻形势、噬菌体研究、噬菌体治疗的发展过程,展示了噬菌体治疗的优势。着重介绍了一附院噬菌体治疗研究的进展及目前取得的成果,针对噬菌体治疗的局限性,提出西交大解决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郭霄亮教授以《细胞与基因治疗智能装备》为题,介绍了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突破疗效、产业发展与技术发展,讲解了细胞处理与制造技术、细胞检测与监测技术的原理与优点,分享了微流控细胞重编程系统、快速无菌检查、单分子免疫检测芯片系统等职能装备的优良性能。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李昂教授以《口腔医工交叉实践与探索》为题,强调了医工交叉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口腔医院「医学交叉强质」的管理实践,结合个人工作实践,重点分享了基于生物标记物的椅旁即时监测体系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与项目支持,展望了口腔医学交叉研究的未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高蕊教授以《新型肿瘤放射性药物研发与产业化》为题,指出靶向 FAP 的核素诊疗一体化是未来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分析现有 FAPI 探针的局限性,介绍了团队通过医工交叉不断优化 FAPI 核素靶向药物的具体研究,分享了研究进展及成果。
12 月 13 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五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成果转化论坛在创新港成功举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昌、副院长郭卉,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张保军、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张彦民、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裴丹丹、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战略总监侯莹及来自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人士参加本次论坛,论坛分别刘昌、张保军、张彦民、侯莹主持。
交大一附院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王德普以《西安交大一附院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从医院概况、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医院成果转化的相关情况,对医院磁外科系列装备、子宫内膜癌筛查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等相关成果转化项目等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临床研究部副部长姜楠以《颅颌面 3D 打印钛板的研发与应用》为题,介绍了 3D 打印技术对提高手术误差及精准度具有重要意义,团队历经产品研发、动物实验、临床应用等阶段,经过 5 年多攻关,实现产品迭代与创新技术。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护理办公室主任万永慧以《基于临床应用的护理创新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所探索出的创新护理理念、模式及方法。通过护理流程优化、运用新技术辅助护理等方法,打造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提高患者舒适度,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及降低并发症有实际效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娌以《医疗机构创新转化体系建设和实践》为题,分享了医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及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举措和成绩,从管理架构、创新资源、人才队伍、知识产权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北大医院模式的先进经验。
汇生咨询医疗事业部执行董事以《医学创新转化成果的商业分析》为题,通过案例分析,分享了市场需求研究、市场竞争分析、渠道建设方面的商业分析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郭卉以《基于「免疫-力学」特征的肺癌免疫治疗人工智能全周期管理》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改变临床诊疗的四种模式,通过建立肺癌免疫治疗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针对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各项研究内容。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肺癌免疫治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慧环境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张炜以《用于环境和健康的柔性传感器》为题,介绍了柔性传感器在环境和人体上的应用,一块外观类似普通布料的集成电路纺织品可以感知环境、人体汗液及运动特征等,是潜在的未来身体 AI 硬件和可能的类似织物的计算机先驱。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李奇灵教授以《人工智能子宫内膜癌筛查系统的研发和推广》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进展,分享了子宫内膜癌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取得的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裴丹丹以《口腔转化医学研究案例》为题,介绍了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趋势及医院成果转化情况、通过案例分析,着重介绍了口腔医学的六个成功转化案例,她认为口腔临床医生引导的科技创新将成为口腔医学创新的重要一环,要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转化体系,助力口腔医学的发展。
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规划部总监沈丹以《体外诊断(IVD)医工创新转化的探索及思考》为题,介绍了集团「医学科研」+「研发转化」双轮协同驱动医学诊断创新发展,认为产品创新要从企业为主体逐步向以「医生和企业」协同主体发展。
上海心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志刚以《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碰撞》为题,介绍了心玮医疗的发展概况,谈到工程师是如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与临床医生进行思想碰撞,反复对产品进行设计、验证和测试,最终形成符合临床需求的产品。
西安巴斯光年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慕勇峰以《新一代智慧医务远程平台》为题,介绍了晨交班模块、MDT 模块、远程会诊模块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场景,实现医院全方位信息可视化、数字化、职能化的转型,真正满足临床医生需求的人工智能新技术。
本次论坛深入剖析了医工结合领域前沿技术与临床需求的对接现状,分享了智能医疗设备研发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前景,共同探讨了医工协同的前沿理论、创新应用及项目实践,充分彰显了西安交通大学在医工融合领域强大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活力,也展现出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巨大潜力。
成果转化论坛在医院科教楼举办,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魏进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兼科学技术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兼一附院副院长马现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处副处长李娌,以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专家、嘉宾参加了会议。
上半场是医工交叉成果路演环节,由一附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兼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吴荣谦教授主持,他在致辞中希望与会人员借助一附院和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进一步推进医工深度交叉融合,促进前沿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赋能医学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王德普主持此次论坛的医工交叉项目路演。
参加路演的 8 个项目分别是:一附院甄师教授《科技创新赋能遗传病诊疗的一体化建设》、一附院郑焱教授《医工交叉——1726nm 激光治疗痤疮》、西北工业大学杨鹏飞教授《高原环境智能供氧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西北工业大学卢婷利教授《瞬时止血液体创口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蓬勃教授《新一代 CAR 巨噬细胞肿瘤免疫治疗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琳教授《人工智能辅助 SERS 检测用于急性白血病诊断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罗钰教授《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的分子快速测检测技术》、西安交通大学杨潇翎教授《基于逆布雷顿制冷技术的深冷冰箱技术开发》,专家们按序先后登台,进行精彩演讲,其内容涉及生物技术、临床应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探讨医工热点话题,分享科研项目魅力,展示前沿科研成果向生命科学领域渗透融合,赋能医学科学高质量发展。
下半场由一附院院长助理盖晓红主持,进行了医工交叉十大创新新人及路演项目颁奖仪式。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兼科学技术与学科建设处处长、一附院副院长马现仓强调医工交叉对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和医疗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和医学部将深入挖掘并有效融合各方面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活交叉融合新协和力,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磅礴力量。
经专家评审打分,《高原环境智能供氧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获特等奖,《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的分子快速测检测技术》和《科技创新赋能遗传病诊疗的一体化建设》获一等奖,《基于逆布雷顿制冷技术的深冷冰箱技术开发》等五项目获得二等奖,与会领导为获奖人员颁奖并合影。
随后,揭晓了 2024 年度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十大创新新人评选结果,他们是: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特聘研究员、外科梦工厂特聘教授吕建,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助理教授孟子捷,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助理教授王子丰、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畅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助理研究员田娟华、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助理教授张浩卿、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助理教授谢宇鹏、西安交通大学公卫学院助理教授刘雯、西安交通大学公卫学院助理教授刘金利、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王程。
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魏进家作总结讲话,提出医工交叉融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学校非常重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医工交叉领域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激发创新灵感,推动项目实施,努力实现新突破。
最后,与会人员集体合影留念,论坛圆满结束。
国际交流论坛聚焦医工结合领域国际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来自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 23 位的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医工交叉领域热点话题、探讨前沿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榆林医院院长佘军军和西安交通大学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主任范晓虎分别担任论坛主持。
比利时根特大学 Jan Gettemans 教授以《单结构域抗体作为创新的研究工具、诊断和治疗》为题,介绍了纳米抗体的优势和独特性、制取方法、生物传感中的纳米体以及在医疗诊断和研究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科学技术部部长吴岳以《医工交叉科技创新的举措和实效》为题,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史及院区分布情况、磁外科治疗、重离子加速器的临床诊疗等方面,分享了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形式与实践效果。
香港理工大学符少娥教授以《科技在康复治疗的应用》为题,介绍了科技在远程康复的治疗方法和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康复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以及在智能家居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认为科技在康复评估、治疗和监测及自我健康和疾病管理中具有巨大潜力。
广西医科大学黄代政教授以《机器学习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机器学习进行疾病预测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对医学多模态数据进行融合,从而使疾病理解更为全面以提高医学数据分析中的模型效率。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国立医学院 Laziz Niyazov 教授以《高等医学工程教育与国际合作的现代趋势: 布哈拉国立医学院》为题,首先播放了布哈拉城市宣传片,随后分享布哈拉国立医学院在科研、教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与中国特别是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吴荣谦教授以《磁外科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分享了磁锚定、磁压迫、磁阻断及磁吻合等多种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论坛后半场开始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榆林医院院长佘军军和明斯克外科移植及血液中心 Svetlana Krivenko 教授、本哈大学 Mohamed Elashhab 教授就下一步双方开展的友好合作项目进行专科合作签约。
随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缑水平教授以《大数据驱动下的智能医学影像创新研究》为题,介绍了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与 AI 发展的渊源、医学大数据创新、医学大数据与计算结合、AI 进展与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医疗 AI 等方面内容。
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 Alireza Rashki 教授以《地理信息学在疾病制图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地理信息学定义和应用、疾病地图中的地理信息学、案例研究、地理信息平台及世卫组织地理信息系统中心在疾病中的实践应用等。
本哈大学 Mohamed Elashhab 教授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和治疗、围手术期管理、麻醉和康复领域以及在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应用优势。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鹏以《面向疾病治疗的生物医用材料和柔性器件》为题,分享了团队在细菌耐药性增加,传统抗生素逐渐失效的背景下,开发了多种可对抗耐药性病菌的新型抗菌分子和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并且介绍了通过光疗辅助可穿戴设备进行抗菌医疗等新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小鹏教授以《磁外科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为题,介绍磁外科发展概述、磁外科原始创新、磁外科临床实践等方面,分享了多项临床应用中创新性治疗的成功案例。
圆桌讨论环节,来自白罗斯明斯克移植中心的 Svetlana Krivenko 教授、尼泊尔国立医院 Prakash Paudyal 教授、印度帕鲁尔大学 Senthil Arun Kumar 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焦举教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丽丽经理、加纳切雷波尼政府医院雅克尔医疗中心 Alhaji Adam Abubakari 博士就推动医工交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及期待开展的合作方向,以及如何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共同推动医工交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充分交流、讨论。
论坛围绕学科建设引领、基础前沿热点和药物研发突破三大板块内容,邀请国内十余位学科专家进行了分享。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赖江华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欣教授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以《心血管引领的多学科协调发展,走「阜外」特色学科发展道路》为题,分享了医院学科建设的经验和体会,结合综合医疗、心肾学科共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专科介绍了医院的专科诊疗技术情况和医教研发展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吴岳教授以《西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学科建设》为题,介绍了医院和心血管学科发展历程及各亚专业特点和团队情况,分享了学科的医疗和科研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临床研究和医工交叉方面的创新发展,并对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栋教授以《雄激素与细胞命运决定机制》为题,从人体不同激素水平及变化的基础理论出发,介绍了不同疾病男女激素水平差异和开展的激素相关试验,揭示了风险基因的性别差异性及免疫细胞类型与激素的相关性。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徐万海教授以《分子影像助力泌尿外科肿瘤精准诊疗》为题,讲述了外科手术方式的演变过程和泌尿外科肿瘤精准诊疗的瓶颈问题,展示了团队取得的系列代表性成果。
清华大学江鹏教授以《肿瘤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代谢串扰》为题,阐述了肿瘤细胞的代谢原理和发病机制,就团队在尿素循环、多胺 NADPH 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分享,介绍了与北大研究团队合作研究的进展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郑晓皎教授以《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为题,阐述了肠道菌群的概念和代谢机制及胆汁酸与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揭示了肠道菌-胆汁酸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孙夕林教授以《肺癌分子影像精准诊疗》为题,从肺癌的危害引出精准医疗是疾病诊疗问题的驱动,探索放射药物在判断分子分型方面的作用,分享了靶向药物和免疫制剂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围绕肺癌诊疗一体化开展的系列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计秋教授以《「脑肠轴」调控油脂吸收》为题,介绍了油脂的吸收方式、生理过程及减少油脂吸收的途径,揭示了脑肠轴调控油脂吸收的机制,最后分享了团队的其他研究成果和研究背后的故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聂静教授以《基于疾病表型的抗纤维化药物研发策略》为题,从慢性肾脏病的药物治疗策略不足出发,回顾了药物研发的两种策略,分享了药物研发的经验和思路,并介绍了几个药物发现示例。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戚若晨代表秦卫军教授以《异种肾脏移植研究及进展》为题,从移植现状出发,介绍了异种器官移植的启蒙和早期尝试,重点从临床前、亚临床和临床研究等不同阶段分享了移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了本院异种移植的经验和研究结果。
同济大学项耀祖教授以《心梗后心衰免疫应答机制与干预》为题,以牙周炎为切口,通过建造心梗诱发模型,分析心梗的风险因素并分享了研究结果。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静教授以《PROTAC 靶向降解技术在肿瘤精准治疗的应用》为题,介绍了靶向降解技术在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和经验,分享了我院在肿瘤靶向药物的探索研发工作。
论坛从诊断技术迭代、治疗策略优化、治疗策略转化落地三个环节进行分享,西安交通大学张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谞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马欣主持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陆炎教授以《浅谈分泌丹巴和脂肪肝》为题,重点介绍了团队鉴定出肝细胞特异性分泌蛋白 ORM2 通过抑制脂质从头合成降低甘油三酯含量,从而有效改善肝脏脂质沉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全新干预手段。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教授以《颅咽管瘤的建模、药筛和机制研究》为题,介绍颅咽管瘤的细胞起源、如何对颅咽管瘤进行动物建模、开发颅咽管瘤的靶向药物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赵勇教授以《基础移植免疫学新进展》为题,分享器官耐受诱导的新技术、器官移植耐受诱导的「度」、组织定居 T 细胞在排斥中的作用及对未来的展望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琛教授以《心肌炎、心力衰竭的基础与临床创新》为题,介绍团队以基于患者样本解析心力衰竭为研究方案,探索基于非胞浆 miRNA 致病新机制的干预策略、IncRNA 介导 DCM 心力衰竭的新机制等方面。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以《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防治》为题,介绍了有害菌群对胃癌,肠癌的致病机理、利用有益菌群用于抑制治疗肠癌的方法与原理以及已发现的有益菌群和应用有益菌及其代谢物用于肠癌治疗的实际案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吕继成教授以《IGA 肾病创新转化研究》为题,介绍了最常见肾病 lgA 肾病的致病机理与影响,对 lgA 肾病开展的规范性治疗研究及新药需求,详细介绍了 lgA 肾病新药开放上的创新转化研究流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以《Dmmr 肠癌-通往药物治愈之路》为题,介绍错配修复基因缺陷 Dmmr 对肠癌的致病机理与诊断特征,Dmmr 肠癌治疗的新方法,通过药物治疗将局部进展期 Dmmr 肠癌实现完全治愈或晚期治愈成为可能,分享了未来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韩国宏教授以《肝硬化自发性门体分流道:朋友 or 敌人》为题,介绍了肝硬化自发性门体分流道的产生以及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封堵分流道治疗法的发展及临床实践证明能够减少门脉高压并发症,介入封堵需要考量的问题等方面。
西安交通大学曹军义教授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智慧诊疗方法与仪器探索》为题,介绍帕金森病的产生、诊断与临床评估等问题,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量化和诊断,包括可穿戴步态健康监测技术,可穿戴智能震颤评估设备和手写量化诊断技术对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开发了诊断分析系统应用于临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小明教授以《器官移植若干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题,介绍器官移植学科的内容、建设与发展,器官捐献与移植的技术体系,通过创新学科结构解决器官捐献存在的问题,同时建设专业化捐献队伍和器官捐献专业技术等,在医院管理与 OPO 专科上实现协同,推动我国器官捐献学科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冯刚教授以《经自然腔道脉冲电场消融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为题,介绍了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原理、特点和临床应用的现状以及西交大一附院率先提出经自然腔道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并率先完成相关治疗装备研发,实现临床转化应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