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6-08
原创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团队提出「围手术期针刺」

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瑰宝,针刺麻醉是对祖国针灸学精华的继承,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原创性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1958 年我国医学工作者首创了针刺麻醉技术,利用传统针刺镇痛方法完全或部分代替药物麻醉进行外科手术,是我国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成就之一。

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瑰宝,针刺麻醉是对祖国针灸学精华的继承,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原创性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1958 年我国医学工作者首创了针刺麻醉技术,利用传统针刺镇痛方法完全或部分代替药物麻醉进行外科手术,是我国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成就之一。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团队提出「围手术期针刺」
 
随着新型麻醉药物和新技术进入临床,针刺麻醉单作为麻醉技术而言,其弊端也凸显无疑,因不能完全消除疼痛,无镇静作用,无肌肉松弛作用等问题,使得单纯针刺麻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团队提出「围手术期针刺」
 
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大背景下,如何继承和改良针刺麻醉技术,与现代麻醉技术相结合,更好地改善手术患者就医体验,是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部王强教授和胸外科张广健教授率领的团队长期研究的领域。
 
团队发现电针刺激穴位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麻醉药的毒副作用、加快麻醉患者的康复,而且对颅脑与心脏手术患者具有显著心脑器官保护作用、改善手术患者远期预后。经过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王强、张广健团队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针刺」新理念,从崭新的视角阐明了针刺在围术期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多项科技奖励。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团队提出「围手术期针刺」
 
4 月 21 日,交大一附院胸外科收治了两位年轻的气胸患者,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两名患者由于学业繁重,迫切希望尽快接受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医院迅速成立由胸外科、麻醉手术部为主的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经过术前反复论证和充分的准备,决定为患者采用「针刺复合麻醉下无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的个性化麻醉方案。
 

在手术全程保留患者自主呼吸不行气管插管,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生命体征平稳。在手术快结束时,需要患者咳嗽配合肺复张的关键步骤,王强主任请患者配合咳嗽,患者立即配合,在胸腔镜下可以清晰看到塌陷的肺成功复张。术毕患者立即可以站起并步行走出了手术室,返回病房。手术后 1 小时,患者在病房可以自由活动和进食。相较于传统印象中的全身麻醉,患者及家属对术毕可以清醒走出手术室感到震惊。

据王强介绍,「围手术期针刺」不仅是一种麻醉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快速康复外科方法的补充,这种方法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围手术期针刺」不仅关注患者的手术过程,更注重最终的预后和转归,将整个诊疗过程从手术的一个点扩展成围手术期的整个面,缓解患者术前焦虑,优化其机能,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保护重要脏器,减轻手术及麻醉应激,有效预防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同时能够降低住院费用达 40% 左右。

针刺应用在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的全过程都具有显著作用。在术前,可以缓解焦虑与应激,优化术前状态。术前焦虑会增加手术应激及麻醉处理的风险和难度,还可导致术后持续焦虑,增加术后对疼痛的敏感性并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及延长术后恢复时间。针刺能优化患者术前状态。

术前控制元发病,稳定血压、血糖等并发症,提高重要脏器的机能和储备,降低术中麻醉风险,是手术成功的前提,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团队提出「围手术期针刺」
 
在术中,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通过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方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继而减少麻醉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针刺产生的阵痛强度一般可以使手术中麻醉药物的需要量减少 10% 到 30%,最大程度可减少 50%。其次,术中合理应用针刺还有助于稳定术中呼吸和循环功能,减轻手术及麻醉应激,对于提高麻醉安全性和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大有裨益。还能加快患者术后苏醒,在患者手术苏醒以及拔除气管导管阶段,针刺能够发挥苏醒时间的效果,从而降低该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奉献。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团队提出「围手术期针刺」
 
在术后,还可以控制术后疼痛,避免因疼痛控制不足引起的伤口延缓愈合、恢复时间延长、术后感染风险增加、下地时间延长、住院天数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等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等。
 

王强表示将持续加强针刺技术应用于围手术期的临床科学研究并选择适合患者进行麻醉手术,让该项技术成为麻醉手术部的闪亮名片。

 

图片来源:西安交大一附院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