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10-22
原创

中国贡献:探求肢端与粘膜黑色素瘤治疗模式

亚洲黑色素瘤以肢端和粘膜亚型为主,约占70%;而高加索人这两种类型分别只占5%与1%。

2016 年 10 月 22~23 日,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 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办的 2016 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 600 余位医学同道前来参会。本次大会首次设立了亚洲黑色素瘤常见的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专场。

中国贡献:探求肢端与粘膜黑色素瘤治疗模式
图1 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Keith Flaherty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副院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和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 Keith Flaherty 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CSCO 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贡献:探求肢端与粘膜黑色素瘤治疗模式
图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副院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

本次大会是继 2012、2014 年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之后又一次黑色素瘤领域的饕餮盛宴,近 30 位黑色素瘤领域国际级顶尖专家,包括国际黑色素瘤基因组学奠基人、黑色素瘤免疫靶向治疗研究的领军者、全球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奠基人和美国、希腊、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们齐聚一堂,与国内肿瘤科医生共同探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中国贡献:探求肢端与粘膜黑色素瘤治疗模式
图3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发病率增长最迅速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数次突破性进展,黑色素瘤已经成为所有恶性肿瘤当中,治疗模式变化最快的恶性肿瘤。晚期黑色素瘤的 1 年生存率从上世纪 90 年代的 25-35% 延长到了如今的 75%,个体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

中国贡献:探求肢端与粘膜黑色素瘤治疗模式
图4  2016 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现场

本次中方大会主席郭军教授介绍,「PD-1 单抗无疑是这两年来各大实体肿瘤中的明星药物,黑色素瘤在所有实体瘤中对免疫治疗最为敏感疗效也最好。然而这些经验都来自于西方白种人,亚洲黑色素瘤与西方白种人黑色素瘤发病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亚洲黑色素瘤以肢端和粘膜亚型为主,约占 70%;而高加索人(白种人)这两种类型分别只占 5% 与 1%。寻求肢端与粘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对于亚洲黑色素瘤患者尤为重要」。

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是首次设立了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专场,来自悉尼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多家黑色素瘤中心的专家就肢端、粘膜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基因组学、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最新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参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黑色素瘤研究方面也有重要收获,包括对 c-kit 突变黑色素瘤的个体化靶向治疗、粘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达卡巴嗪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晚期黑色素瘤、CDK、mTOR、GNAQ/11 等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潜在靶点的发现。郭军教授介绍,这些研究进步使我国黑色素瘤学者与国外同行能够开展「双向交流」,有了能跟别人分享的经验和体会,亚洲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结果被 NCCN 等国外重要指南所引用,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