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二日,我递交了辞职报告,昨天获得了医院的批复同意,现在正等着办离职手续。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吃惊,但我自己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有...
二月二十二日,我递交了辞职报告,昨天获得了医院的批复同意,现在正等着办离职手续。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吃惊,但我自己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
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有儿科系,我本科念的就是儿科,研究生学的是小儿外科,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做儿科医生。儿科医生工作量大,辛苦,医患纠纷高发,风险大,还更穷,所以如果有别的可选,大多数医生不愿做儿科医生,这也是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
我也跟很多儿科医生一样,曾经抱怨过现状,上微博之初我很喜欢说医患关系,为频发的伤医事件维权呐喊,但后来意识到医患矛盾绝不仅仅是医患哪一方的问题,更多的是体制问题。体制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患者也不会因为你抱怨而放弃得到更好医疗的诉求,抱怨可能可以博得一些同情,但解决不了自己的出路。
知道抱怨没有意义,面对无力改变的现状,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忍,要么滚,但如果除了看病什么都不会,滚都不知道往哪滚,那就只有忍着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离开这个体制也会被人需要的人。
谁都会更喜欢一个对自己有用的而不是只爱抱怨的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自然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回报,于是我改变微博内容,提醒自己少谈医患关系,少说医疗体制,多专注医学科普。
大部分人不喜欢听抱怨,但喜欢看育儿知识的家长很多,尤其在医疗服务不那么可靠的背景下,我将自己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了育儿科普写作上,陆陆续续写了近两百篇文章,因为内容靠谱而实用,微博和微信粉丝都增长很快,到现在有 41 万+的微博粉丝,去年一年微博的总阅读量过了 2 亿,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也有 12 万+,我的很多文章影响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有家长,也有医生同行。
作为一个医生,我在临床工作中看门诊,查房、做手术,救治了不少孩子,但这个数量和我作为一个育儿科普作者帮助到的孩子不是一个数量级别,我作为一个科普作者的价值已经远远大于我作为一个医生的价值。
但时间长了也感觉这两份工作已经产生了一些矛盾,曾经有很多写作的想法,但因为临床工作繁忙而放弃了念头。也曾经有内科同事跟医务科诉苦,说病人指责他们开不该开的药,原因是病人看了我的文章里说 XX 药不建议用,也曾经因为写小儿推拿的文章被中医告到院长那里。
我意识到自己做的那份业余工作和自己身处的体制的工作有些难以兼容,而自己所拥有的影响力资源应该能让自己在体制外维持生计,我到了可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在从事儿科,我自己也喜欢儿科医生这个职业,自己学儿科 8 年,做儿科医生 12 年,一辈子最黄金的 20 年都贡献给了这个专业,累积了这么多知识、经验、手感、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如果放弃这个职业我也心有不甘。
作为一个自己带医疗组管病人,能独立完成自己专业内绝大部分手术的副主任医生,工作十几年来救治过很多孩子,一个个本没有希望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术获得了新生,这种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所没有的,这都让我难以割舍。更何况,做一个全职的作者写作,如果不做广告,不写软文,不做团购,单靠赞赏这点收入连自己都可能养不活,更何况养家。
所以我想把医生和科普结合起来,那就是做一个自己能主导的诊所,践行自己的医疗理念。一方面可以继续自己热爱的职业,继续利用在这个专业里的积累为孩子服务,另外一方面工作节奏也不用那么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写科普,更主要的,我希望自己付出的努力能有更好的回报。
如果我的诊所成功了,不敢说一定能提供最靠谱的医疗服务,但至少在这里不用担心被开那些明知没用但还不得不默默买回来然后扔掉的利巴韦林、艾畅、中成药等。如果做好了,也告诉医护同行们,除了抱怨还有别的出路;也可以向儿科同道们证明,儿科医生通过努力也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愿意做儿科医生的人也可能会增多,孩子们看病也会越来越方便。
但这些都是我的愿望,事实上递交辞职信后,我将离开熟识的同事朋友、熟悉的工作环境,和轻车熟路的工作方式,也将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内心有不舍,有惆怅,有焦虑。
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如果不离开,我一眼可以看见自己的未来,离开会面对很多不确定性,会有风险,但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开始,我愿意为了更好的未来冒点风险。(题图为我工作了 12 年的医院)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