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6-23
原创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保护伞」——埋藏式双腔心脏转律除颤器(双腔 ICD)植入术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刘女士安装双腔 ICD(埋藏式心脏转律除颤器),为她撑起了心脏「保护伞」。

双腔 ICD 植入

近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刘女士安装双腔 ICD(埋藏式心脏转律除颤器),为她撑起了心脏「保护伞」。这标志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刘女士因心累气紧、双下肢水肿、晕厥等症状来到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心脏 MRI 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心脏彩超提示「心肌致密化不全,左心扩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动态心电图提示反复出现阵发性室速。

根据检查结果,刘女士已经是严重心衰心律不齐,罪魁祸首就是「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这是以心室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为特征的一种与基因相关的遗传性心肌病。其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体循环栓塞三大临床特点,而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

入院后心血管内科主任蔡国才团队对刘女士进行了抗心衰治疗,让她心功能明显好转,晚上能好好休息。

为预防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蔡国才团队对刘女士病情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认为:刘女士存在心脏基础疾病,经风险评估为猝死高危人群,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刘女士植入双腔 ICD。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保护伞」——埋藏式双腔心脏转律除颤器(双腔 ICD)植入术

经过精密的术前准备后,手术团队精准操作,成功为刘女士植入双腔 ICD。因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术后经医护人员悉心照料,刘女士术后恢复良好,有了除颤器 24 小时实时防护,出院后即可恢复健康生活。

蔡国才介绍: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年轻员工毫无征兆、突然死亡,这种平时身体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人群突然死亡,医学上称为猝死。目前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强度大、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猝死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我国 SCD 的发病率为每年 41.84/10 万。以 13 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 SCD 的人数约为 54.4 万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 1 人发生 SCD。在心脏性猝死中,绝大多数由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等)所致,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没有明确的预警信号,一旦发病如不能在短时间识别并救治,绝大多数患者在入院前已经发生死亡。

ICD(埋藏式心脏转律除颤器)可准确识别恶性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治疗,可成功预防因恶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猝死。

什么是 ICD?

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一个多功能、多程控参数的电子装置。ICD 能通过置于心脏内的电极导线及时感知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然后迅速自动使脉冲发生器充电并发放电击能量(整个过程仅 15 秒左右),ICD 的电击成功率几乎为 100%,能及时终止室速、室颤,挽救生命。

ICD 的功能

ICD 属于心脏起搏器,普通起搏器只是在患者心跳慢的时候帮助心脏起搏。ICD 除了具有普通心脏起搏器的所有功能,治疗心跳慢外,还能在患者突然发作恶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速或者室颤时,自动识别并通过放电或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抑制室速或者是室颤,达到治疗患者的晕厥或者是猝死的目的。

它常常安置在因室速、室颤等幸存下来的患者身上,以防止或减少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情况的再次出现,为此类患者保驾护航。

双腔 ICD 比单腔 ICD 在识别心律失常上更加灵敏,但由于手术难度高,对手术操作者及随访程控管理要求更高,目前该项技术尚未广泛开展。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这一技术的开展,为绵阳市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福音。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