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2-02
原创

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化疗、复查咋办?如何做好居家营养?

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下,肿瘤患者就医受到一定影响。

化疗疗程能否推迟?

如何做到防护与治疗两不误?

如何做好居家观察与营养保障?

重庆松山医院肿瘤科医护团队来逐一为大家解答。

为什么化疗要分疗程?

目前化疗仍是癌症治疗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由于化疗本身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化疗全周期中,疗程之间会有间隔期以便正常细胞修复、恢复患者体力和精神,从而应对下一周期的治疗。

临床上根据化疗药物作用的特点、持续时间以及人体恢复能力、肿瘤倍增时间等因素,设定规范的化疗疗程,多数设定为 21 天或者 14 天。

疫情期间,不能按时返院化疗咋办?

肿瘤化疗分为围手术期化疗和挽救性化疗。围手术期的新辅助化疗是为了提高手术的切除率降低术后疾病复发的风险,需要按时治疗以保证手术如期进行。而挽救性化疗根据实际情况有 2-4 周的窗口期,如果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即使在正常情况也需要推迟治疗,直至不良反应症状缓解。

因此在疫情之下如果不能及时就诊可以推迟 2-4 周,或者改成口服相应药物治疗。但是,化疗能否推迟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和因化疗方案而异,要个体选择,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具体如何延迟一定要咨询主管医生。

如疾病进展速度相对较慢的肿瘤,像食管癌、胃癌、肠癌、乳腺癌等,可以同自己的医生沟通,灵活调整治疗方案或者治疗药物,比如可以把需要住院治疗的静脉化疗药物调整为口服化疗药物。

而疾病恶性程度高、对化疗高度敏感的肿瘤,像淋巴瘤、小细胞肺癌、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等,化疗效果显著但缓解期短,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需要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治疗方案并到就近医院接受治疗。

复查时间到了,可以延迟吗?

完成治疗周期后,需要进行定期复查,患者可以先通过自己的症状来判断病情有无进展,合理调整到院复查的时间。

治疗后症状出现好转,在原有基础上食欲增加、疼痛减轻,体重上升了,基本可以判断肿瘤控制住了,病情稳定了。症状和上次复查的时候一样,没有变化,说明暂时是稳定了。

假如自感症状加重,痛感较前加剧,身体消瘦,初步判断病情进展了,建议去医院复查,尽量不延迟。

疫情期间就医,先和主管医生沟通就医流程,并报备社区。

* 疫情期间,松山医院门诊就诊需持 48 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渝康码、行程码均为绿码,并扫场所码。新入院患者及陪护须持 24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营养对肿瘤患者有多重要? 

肿瘤患者的营养目标:维持或改善膳食摄入、减少代谢紊乱、维持和增加骨骼肌肌肉量、降低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剂量减低或治疗中断的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居家的肿瘤患者影响更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该如何科学地「吃」? 营养不良的患者该如何补充营养? 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一项包含欧洲和加拿大 8160 例肿瘤患者 (多数为中晚期) 的国际大样本临床研究显示,77.1% 的患者都出现了体重丢失现象。而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 58%。

体重丢失(即 BMI <18.5)是预测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肿瘤患者总体生存率随体重丢失量的增加而降低。也就是说,肿瘤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体重,避免营养不足导致的体重丢失,增加治疗副作用,影响疗效,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疫情居家,肿瘤患者怎么「吃」?

疫情期间,食物种类可能无法丰富,但依然要做好不同营养要素之间的合理搭配。建议以均衡饮食为主,即谷类为主,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添加糖等。同时,患者还需根据所处不同治疗阶段,选择适合的饮食,做到合理的个体化。

【具体做法】

1. 保证每天足够的能量摄入。建议男性摄入能量 2400-2700kcal/天,女性 2100-2300kcal/天。

2. 保证每天摄入优质蛋白质。如蛋类、奶类、畜禽肉类、鱼虾类、大豆类等,如鱼虾缺乏,可以选择猪肉。

3. 合理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的食物,合理搭配米面、蔬菜、水果等,多选择西兰花、紫甘蓝、菠菜、芹菜、胡萝卜、西红柿及橙类、苹果、猕猴桃等深色蔬果,通常认为这些食蔬有辅助抗癌效果。干货,如菇类、木耳等菌藻类也是很好的食物。

4. 饮食要咸淡适中,忌过分的油腻。

5. 保证饮水量。尽可能地保证饮水量达到 1500-2000 ml/日,可观察尿液颜色、身体浮肿等情况,以尿液微黄无异味、全身未见浮肿为宜。

6. 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于如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普通膳食摄入不足时,可每日口服肠内营养制剂作为补充。

7. 保持充足睡眠,在身体体力许可下适量运动,既可以促进消化,也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

8. 及时就医。院外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居家过程中如果出现无法进食、体重急剧下降等情况,请及时联系主管医生或就近及时就医。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