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8-23
原创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艺高人胆大,再高龄也没问题!

为超高龄患者做外科手术一度被视为挑战医学「禁区」。

近日,重庆松山医院(原北部宽仁医院)王爱民教授领衔骨科团队,联合多学科协作(MDT),成功为 103 岁股骨颈骨折的老人

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二天,老人即可下地行走。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百岁老人遭遇「最后一次骨折」

103 岁的杨婆婆(化名)虽已到期颐之年,但身体还算硬朗,生活起居如常。8 月 9 日晚上,杨婆婆在家中不慎摔倒在地,当时便感到右侧髋部疼痛,家人立即送往某医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 右股骨颈骨折 。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杨婆婆右股骨近端骨折

杨婆婆年至百岁,且心肺功能较差。如采用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生活质量几乎无从谈起。

为保障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杨婆婆的家属遂要求转诊至重庆松山医院(原北部宽仁医院)骨科,以期进行手术治疗。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最后一次骨折」 

老年人摔倒,最常发生的是髋关节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

由于很多老年人合并慢性心、肺疾病,骨折后长期卧床会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症、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风险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相关统计显示,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 50%。

强强联合,多学科联合诊疗

103 岁的老人,各系统器官均有明显「老化」,心肺功能退化,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极差,极大地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超高龄患者的手术,对于有的医生来说,降低风险的选择就是保守治疗;而对于患者来说,无论手术与否都存在风险。为了不让杨婆婆常年『煎熬』在床上,即使冒着风险,我们也愿意放手一搏,希望能帮助她顺利挺过难关。」松山医院骨科主任王爱民教授说道。

面对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期望,骨科主任王爱民教授快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最短时间内邀请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液内科等相关科室联合会诊,对手术方案进行反复讨论。

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骨科团队决定最大限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失血的效果,减少麻醉和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打击。

骨科、麻醉科,勇闯超高龄禁区

经过全面且充分周密的术前准备,8 月 11 日上午,由骨科王爱民教授团队的周平医师主刀,刘克宇副主任医师等人协助;麻醉科主任刘新伟教授全程保驾护航,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手术室护士全力配合,为杨婆婆实施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骨科王爱民教授团队
周平医师、刘克宇医师操刀

如果把医院比作一艘「航空母舰」,外科相当于战斗机群,而麻醉科就是平台和甲板。

一台手术的开展,麻醉科医生不仅要让患者「放心」地睡下去,「安全」地醒过来,同时还要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由于杨婆婆的手术过程中,骨科团队需为其注入「骨水泥」,「骨水泥」进入人体后,可能会产生以低血压、心律失常、肺栓塞,甚至心脏骤停为表现的「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为此,麻醉科团队做足了准备。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术中注入骨水泥

「刘老师,我们准备注入『骨水泥』了。」主刀医生周平说道。

「好!」麻醉科主任刘新伟教授一边回答,一边紧盯所有监护仪,熟练操作各种麻醉设备,将患者血容量、血压等生命体征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麻醉科主任刘新伟教授术中保驾护航

几分钟过后,骨水泥注入完毕。在骨科团队和麻醉科团队的通力配合下,杨婆婆的手术顺利实施,手术历时仅 30 分钟。

术后,骨科文勤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从康复、饮食、心理指导等各方面,给予老人及家属无微不至的关怀。经过精心治疗,杨婆婆各项术后指标趋于平稳,术后第二天即可在助行器的帮助下下地站立行走。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杨婆婆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
破记录!松山医院骨科为 103 岁婆婆成功置换髋关节
骨科团队送杨婆婆出院

重庆松山医院骨科团队已成功为 300 余名 90 岁以上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通过手术前安全评估、早期手术、围手术期正确救治、多学科协同救治和早期快速康复等一系列工程,对高龄髋部骨折的救治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最后一次骨折」不再是最后一次。在松山医院骨科,高龄、超高龄患者早已不再是手术「禁区」!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