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吗?我是心内科,有一个重度贫血的患者需要转到你们科室进一步诊治」。
这是一通在血液科最平常不过的工作电话,但转科的「黄」阿姨接下来的治疗可算是一波三折。
时间倒回四天前的 7 月 7 日,58 岁的「黄」阿姨因为胸闷、气短前来西安高新医院心内科就诊,本以为「黄」阿姨的症状只是寻常的心脏疾病作祟,但血常规检查,却给心内科的医生敲响的警钟。
「黄」阿姨的血常规显示她有重度贫血,结合初次查体时「黄」阿姨的病症,心内科医生发觉她的病情并不简单。
「我 1 个月前查血常规还好好的,现在却有这么严重的贫血?」全身皮肤、黏膜发黄、尿液发黄的「黄」阿姨发出了疑惑?
联系血液科范党鹏主治医师会诊后,根据黄阿姨的症状以及间接胆红素高、尿胆原阳性、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高、直抗间抗阳性等检验结果综合考虑「黄」阿姨得了「溶血性贫血」。
重度贫血、发黄、溶血性贫血。
这三个词串联在一起也预示着「黄」阿姨的病情不简单。
经过骨髓穿刺等一系列检查,「黄」阿姨被明确诊断为「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在得知自己患有血液病时,「黄」阿姨的内心无比紧张,她说「我婆婆就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走的,我曾在血液科待过 3 年的时间照顾她,深知血液病患者所受的苦有多少,我害怕」!
抱楚为痛,理解患者的痛苦是医护人员的必修课。经过血液科张蓉主任医师、原晓茹护士长、王怡君主管医师等医护人员的安慰及宣教,加上家属的开导及无微不至的照顾,「黄」阿姨慢慢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可是,治疗并不像我们预想得那么顺利!
开启一线治疗——激素和丙球治疗后,「黄」阿姨能够达到溶血和骨髓造血处于动态平衡,但存在着极易形成激素依赖和感染的巨大风险。
此时「黄」阿姨黏膜和皮肤依旧发黄、重度贫血未得到改善、间接胆红素无明显下降、轻度活动后便会发作胸闷、气短 3 次。在溶血症状没有明显改变的前提下,激素和丙球治疗效果不佳,这让医护人员倍感压力,家属的担忧也越来越深。
在与「黄」阿姨家属多次沟通病情后,启动了含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的二线治疗方案。
然而,二线治疗并不能使患者立竿见影获益,治疗见效周期需要 2-3 月的时间。这期间,因为激素药物减停,复查血常规发现「黄」阿姨血红蛋白下降到仅 40 g/L,间接胆红素飙升到 51.5umoL/L。
此时「黄」阿姨黏膜、皮肤颜色发黄进一步加重,尿液颜色更是深的像浓茶水一样,贫血加重,溶血持续进展,病情快速恶化,生命危在旦夕。
血液科张蓉主任医师凭借多年血液病治疗经验判断:药物治疗失败,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开展第三种治疗方式。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同意后决定尽快为「黄」阿姨进行血浆置换。
时间就是生命!
在输血科的协调下,2000 ml B 型血浆组织到位。血液透析室姚向飞主任团队迅速到位,评估患者病情,进行血浆置换术前谈话,行股静脉置管术、输注洗涤红细胞 2u 后上机进行血浆置换。
2 个半小时后血浆置换顺利完成,疗效立竿见影,「黄」阿姨终于脱离了危险。
次日,「黄」阿姨情况明显好转,黄疸显著减轻,复查血红蛋白上升至 59 g/L,间接胆红素下降至 35.1umoL/L。后续治疗所需的 4000 ml 血浆也在宋瑛院长和医务部的支持下迅速到位!
3 天的血浆置换治疗在医院、输血科、透析室、医务部的共同支持下顺利完成,「黄」阿姨的溶血得到了有效遏制,终于不黄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