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真诚着、勇敢着、认真着的高新人都是我们想要看见的英雄。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这个世界 ,见证历史。我们相信,所有的人物细节,都将因他们的灵魂而生动。这里是『高新人』见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记录每
所有真诚着、勇敢着、认真着的高新人都是我们想要看见的英雄。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这个世界 ,见证历史。
我们相信,所有的人物细节,都将因他们的灵魂而生动。这里是『高新人』见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记录每一份真心与激情。
杨鹏,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现任西安高新医院骨科一病区主任,从事骨科专业 16 年。擅长骨盆、髋臼及关节周围复杂病例的手术治疗;各类骨折微创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柱外伤及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手术及脊柱内镜手术。
他是同行眼目中「行走的教科书」,是科室成员心中最崇拜的偶像;#随时能脱稿演讲 # #专业范儿十足# 是大家给他贴上的标签。
/ 乐于「纸上谈兵」和拒绝临时抱佛脚竟是同一人 /
古人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要想格物致知,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实践。我们面对学习如此,对待工作也亦然如此。杨鹏就是把这种态度,刻在骨子里的人。
「我的第一台主刀手术,来得其实很突然,但是我一点都不害怕。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我像往常一样跟手术,上手术台后,护士把刀递给了主任,而主任刀柄一转递给了我。我反应了好几秒,才明白原来是让我来」,这场意外地「加戏」让他措手不及,但他知道,这不是突如其来的考试,而是对自己「格物」成果的证明。
「首台手术的机会虽然来得意外,但却跟一个近乎执拗的习惯脱不开关系。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即使是协助,杨鹏也会提前一天预习,把和手术相关的重点、难点查清楚。那个时候媒介传播不发达,他只能从书缝中寻找想要的答案,书里也没有就从自己身上摸或者看模型,直到参透为止。
如今媒介发达,到达知识的时间仅在一夕之间 ,我在西安高新医院的医生办公室,仍然看的到捧起书本潜心钻研的他 ,这个一袭白衣,神情从容,举止纾缓的博学医者 。
如果生命再重来一次,我不知道杨鹏会不会选择从医,让自己的生命和一把手术刀紧紧连在一起 。从拿起手术刀的那一刻起,他便知道,只有不回避「死」,才有机会了解「生」。正确的道路通往生命,通往阳光。」
骨科大夫的工作,是技术活儿,是脑力活儿,更是经验活儿,要打有准备之仗。即使如今对各种病状了然于胸,但他仍然保持着提前预习的习惯。每一次拿起手术刀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需要尽可能多的挖掘细节,总结经验。这样即使面对疑症难症,也会游刃有余,不至于獐麇马乱。于是,「纸上谈兵」成了他的日常,拒绝临时抱佛脚成为了他守护患者的方式。
/ 他能看见老年创伤者心上的伤 /
每一个老人,就是一段历史。阅读过的段段人生史也成了杨鹏口中「从医是件幸运事」的佐证。他从事骨科专业 16 年,主刀各类骨科手术近 7000 例,其中完成老年(≥65 岁)高危人群创伤手术超 1000 余例。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积累,让他阅尽人生百态,与无数痛苦呻吟的老人一起顽强抵抗过,与无数血肉模糊的碎片「谈判」过。
老年人经历骨折后他们难在哪里?他们的创伤和年轻人又有什么不同?
杨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年轻人来说治骨折本身就可以了 ,但老年人有许多问题需要关注:老年人也许会有很多内科合并症、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问题、营养问题……以及如何预防老年人发生骨折,骨折之后又如何预防再骨折?这其中满是学问,是一个极其庞杂的大课题。
曾经,西安高新医院骨科一病区接诊了一位 84 岁髋部骨折的的老人。与以往不同的是,老人家才做完肠梗阻手术不久,处在肠道恢复期。加之骨折钻心般疼痛,让一米七几的老人,瘦到了 80 斤。病重时老人情绪低落,目光涣散,在生死边缘挣扎。患者知其难,医生更知其难,但医者的细腻和勇气不减。杨鹏透过医学影像,执起手术刀,在瘦骨嶙峋的身体上,划开 3 公分的切口……
| 骨科一病区供图 |
仅用时 13 分钟后手术便顺利完成,出血量控制在了 100 ml 内。5 小时后,老人家不但可以坐起来了,还能够主动屈伸活动骨折的那条腿。他的医技在绝望的老人心中激起了与病魔的抗争精神,像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 ,搅动了沉郁的心灵, 老人家眼中重新闪耀光芒,转危为安,笑着作揖,满口尽是称赞与感谢 ……
| 骨科一病区供图 |
少言多做,类似这样,60 岁、70 岁、80 岁、90 岁、甚至 100 岁;3 公分小切口、100 ml 以内的出血量……那些过往奋斗过的痕迹早已成了纸上的记忆和老人心中的往事,一切坚如磐石的赞誉都已经风化成泥土,他始终坚持着,老年创伤领域是他在意的,是他与生命相拥过的印记。于千万老人而言,他所守护的这片领域是痛苦时的庇护所,而他的工作是不断回应着他人的痛苦。
小切口、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不是杨鹏的目的,真正注意到这群人的痛楚,把阴霾驱散,才是他的初衷。
杨鹏注意到,大部分人认为骨折外伤不用手术,静养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不做手术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但比如髋部骨折,稍微一动就是钻心得疼,长时间身体不动,压疮、褥疮,各类感染又会出现,严重危及患者安全。另外,老年人要强,害怕麻烦子女,于是上厕所便成了问题,为了少上厕所,他们又开始不吃不喝,营养跟不上,免疫系统会崩溃,各类连锁反应也接踵而至。
因此,重视骨折的预防,对于骨松是骨折原发病的医疗科普宣教,也成为了他日常工作重复的环节。避免上文中老年创伤者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他愿意将骨折微创进行到底的原动力。
术中出血少、伤口小;术后患者能尽快自由活动,免于深陷脆弱心理状态的影响,从身、心两方面得到系统性恢复。看着这样的结果,即使是与暮年老人走过风雨飘摇的路……他仍感受着世界的美意,争取痊愈的道路,也不只是荆棘满布,也有鲜花雨露。
/ 乐此不疲 将骨折微创进行到底 /
杨鹏发过一篇朋友圈动态——「乐此不疲,将骨折微创进行到底」。在他看来,骨折微创手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骨折手术治疗的终点就是骨折愈合,如果这个终点能够通过无数种方式到达,在这时,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把它做得更好、更优,追求更小的损伤,更少的出血,更舒适的外观,更少的痛苦。不管是哪个方面有改善,这都是一种进步。
潜心研思,深度体察患者之急,这是杨鹏身上最突出的品质,也是他能够始终紧跟现代医学前沿的动力之源。除了对完美的手术过程不懈追求,他也致力于伤口零感染、极致美观的目标。他说,外科手术最怕的就是感染,预防感染有很多策略,在各个环节,科室总在小心翼翼地完善中。
到目前为止,他经手的病例,感染的患者少之又少,更没有患者感染而需要翻新手术的情况发生。
科室医护人员介绍,平日里杨鹏主任看见患者纱布上有血液、组织液渗出,就会要求大家立刻处理,以免浸泡伤口。
一方面观感体验佳,患者看着舒心;另一方面伤口感染的概率减小了,对于他们来说,疼痛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控制疼痛感,但是那道疤痕是永远的痕迹,重视伤口缝合的美观度、伤口护理,是尊重他人对美的需求,是他想「让患者有尊严的生活」的一贯坚持。
/ 花 95% 的时间泡在临床一线 /
都说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骨科更是如此,随时可能而来的车祸伤、高空坠落伤等突如其来的意外总伴随着我们。早出晚归,每天工作 14 个小时,甚至深夜的手术都是家常便饭。为了能保证随叫随到,他在医院附近租了套房子住,用他的话来说,95% 的时间都泡在了临床一线。
牛年春节假期期间,一如往常 ,他每天都来,探探患者,看看科室的医生 。
春节期间科室手术一共做了 12 台,几乎都是急诊手术,最多的一天是 4 台。他说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因为在从医这条道路上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满足感,家里人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逢年过节也会把他「排除在外」。
高蕾护士长说,主任真的是一个「工作狂」,他的心里只有患者。这些往往都是与「英雄」这个名词相互关联互为逻辑的评价,对事实有隔膜的人们最容易到奋斗的沙场去寻找悲壮的情怀 ,少有人知道,这些分量像山一样重的褒奖,却是一个医者经历了十几年磨难后,才水落石出的赞颂 。
查房和手术时他是「行走的教科书」,杨鹏主任就像在「脱稿演讲」似的,倾其所有。他对理论知识的尊重和把握,除了让科室医护人员备受鼓舞外,也更让患者安心。
作为「带头人」,大家对他「又爱又恨」,对细节和规范较真且严厉,科里医生给药时,他要反复追问给药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说出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好了是救命,用坏了就是害人」,种种对细节的把控 ,让人心生敬畏。
坚强的外表下有颗温柔的心,科里医生生病,他要求大家轮流陪护 ,安排打饭,恢复期时特意叮嘱不要给生病医生安排夜间工作。即使是平日里对专业要求甚至有些严厉的带头人,这时候在他们眼里也是「有求必应」的家长。
在科室建设上,他主张学习型模式。他表示,医疗行业特殊,如果你不认真学习新东西,光靠过去固有的观念和习惯去看病,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临床工作忙碌,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就要挤出时间学习。科室要发展立足于每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而这种提高的根本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格物致知。
朴素的沟通,切实的行动 ,并因此与患者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信任关系,也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通过关心团队,增加了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他希望通过医患之间,团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更多同行产生共鸣,超越技术主义,对生命、健康、疾病 、死亡理解更加通透,使临床决策更有利于患者。
杨鹏说自己是幸运的,「我是一个大夫,我要对我的患者负责,不管我在哪里。这是我的事业,不是我混饭吃的工具,在我人生最有力量的年纪,我做的最主要的事就是这个」。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