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罗盈前,先拿到了她的简历。
护理责任组长、质控组长、科研组长,发表论文 10 余篇,专利 7 项,荣获「先进工作者」、「爱心天使」20 余次,全军神经外科临床护理示范基地「优秀教员」……
满满两页纸上,全是「干货」。
2000 年,罗盈毕业后,顺利进入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病区工作。
那时,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只有一个病区,囊括了肿瘤、脑出血、外伤、帕金森等诸多病种。也就在那个时候,几年下来,罗盈掌握了神经外科几乎所有病种的护理要点。
谈起在神经外科工作的感受,罗盈「眉飞色舞」。「神外患者大多发病急、病情重,需要随时观察意识、瞳孔、尿量、皮肤状况、生命体征……,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可能对患者产生巨大影响。」
压力大、任务重,还需要不断钻研,罗盈却从没想过换科室。在神外一干就是 21 年,因为罗盈始终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
20 多年的临床实践,罗盈不仅理论知识过硬,更是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术前准备、气道管理和病人监护、压疮护理等方面。
2021 年 9 月,罗盈加入大兴医院,还是熟悉的神经外科领域,但不同的是,她又往前迈了一步,担任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护士长。
考验正式开始,罗盈刚走马上任不久,就遇到一位情绪动的「孝顺儿子」。
一位病情危重的老人,入院就入住 NICU。形势严峻,老人的儿子在监护室门外焦虑异常,看到从监护室走出来的罗盈,他拽着就哭起来,「我妈现在在里边咋样啊,她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想活了。」
看着情绪激动的家属,罗盈一阵安抚后,加了儿子的微信,让他别担心,想看老太太的时候可以随时联系自己。之后,罗盈会定时发一些老人在监护室的日常给家属,儿子情绪逐渐好起来。
最终,在科室医护们的共同努力,老太太很快转到普通病房。出院后,老人的儿子给罗盈送来了锦旗。
经过这个「小插曲」,罗盈切身感受到监护室和普通病房的「差距」。
监护室里只有医护和患者,但监护室外,10 张病床意味着的,是 10 个家庭的旦夕祸福和翘首以盼。从此,照顾好门外家属的情绪,也成为罗盈的「心头事」。
罗盈勤于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技术。
在护理科研方面,罗盈获得了许多成绩,曾登上全国创伤大会的舞台做学术交流,发表的论文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医院优秀论文三等奖等等。
罗盈经常鼓励科室护士们大胆创新,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引导大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特色转化为学术成果。
她身体力行,和神经外科王婷护士长带头参加科普比赛,用「优秀奖」、「三等奖」的成绩告诉大家,「只要肯努力付出,就能够得到回报。」
2022 年,是医院学术提升年,罗盈也将科研创新工作视为科室护理工作的重要板块之一。她先对科室科研水平进行了摸底,了解到团队工作经验少、科研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对此,罗盈并没有退缩,鼓励大家先行动起来,手把手帮护士们批改论文和投稿。
付出就有回报。从一开始罗盈「拽」着大家往前走,到后来护士们积极主动「钻」进去,NICU 护理组用了 10 个月时间,投稿 10 篇,见刊 8 篇,成绩斐然。
「要出科研成果,只有勤探索、勤总结、勤复盘。」这就是罗盈一直在坚持带领团队做的新技术、新业务的革新方式。
从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护士,过度到初上管理岗位的护士长,罗盈完成了自己事业的成长和跨越,相信,作风踏实实干的罗盈,站在大兴舞台上,将会走的更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