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医生、公务员,父母眼中的「三好」职业,稳定、体面、受人尊敬。
张义灵,打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为医生,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人,总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成长、成熟,最终成为自我。
因为不想当老师,高考结束那年,张义灵将志愿「瞄准」了医学,并在安徽蚌埠医学院完成本科学业。
毕业后,张义灵到安徽一家市级医院工作,同期入职的男同事,得到了选择科室的「优先权」。医院的这个举动,让「心气挺高」的张义灵决定「去更大的平台」,练就「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2009 年,张义灵如愿考上四医大肿瘤学硕士。回想起研究生阶段的求学经历,张义灵坦言「枯燥」。
「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尤其是做实验设计,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节点,有时候会焦虑。」好在这些需要「向下扎根」的日子,张义灵沉住气、咬紧牙关、熬出了头。
「努力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先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三年研究生求学生涯,张义灵不再是肿瘤「小白」,她迫切渴望进入临床,治病救人。
医学,总是面对着新的威胁和危险,但也为开辟未来无限美好的前景提供了新的希望。
2012 年,张义灵进入唐都医院肿瘤科。准备「一展抱负」、干劲十足的张义灵进入科室后才发现,迎接她的是「新学习阶段」。
「医生的成长周期很长,肿瘤的『未知面』还很多。」跟着高年资医生,出门诊、查房、管病人、开展临床试验。得益于稳扎稳打的功底,张义灵终于「独当一面」。
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肿瘤相关急重症的处理,胸、腹腔热灌注治疗等方面,张义灵逐渐明确自己的诊疗方向。
「癌症早期是一个可以教育的『好孩子』,比较老实,就在原地生长。如果我们不加以干预,癌细胞就会不受控制的疯狂分裂、生长,就像原子弹裂变一样。」
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治疗……医学的发展,给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愈的手段;随着科普宣教的开展,人们不再谈「癌」色变。对于早癌筛查对肿瘤防治的重要性,张义灵感受深刻。
「很多癌症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高质量生存多年。」一位肺癌晚期的患者,经过张义灵的精心治疗,已经顺利存活 9 年,这是医生与患者对「肿瘤」的成功「围剿」。
与肿瘤打交道,挫败难免。患者以性命相托,希望可以摆脱疾病,但目前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未被攻克的难题。
作为肿瘤科医生,张义灵的内心必须强大。「我们绝不能把任何人看成抽象的存在。相反,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在家人、朋友看来,「稳重」是张义灵的人生底色和标签。但在 2021 年年底,她决定「出走」,从四医大来到西安大兴医院肿瘤科。
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魄力,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张义灵很感激丈夫的理解,「他总是无条件支持我的决定。」
磨合期很短,张义灵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在这里,肿瘤晚期患者的比例比较高,面临的挑战更大。」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张义灵很喜欢这段文字:人生很短,不过两三个三十年;人生又很长,足以选择自己热爱的生活。人生的某些时刻,要达到目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而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拼尽全力,好好生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