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健康,长健康
消化系统是人体九大系统之一,现在随着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胃肠道健康的问题,那么:
如果胃肠镜检查查出有胃息肉或肠息肉,需要担心吗?
切除息肉有风险吗,还会继续再长吗?
息肉是不是可能会诱发癌变?
首先,我们需要先认识什么是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腹胀、便秘、便血、黏液脓血便、排便习惯及大便形状的改变等。
但是,很多患者无任何症状,往往发现时已经发生癌变。因此加强对大肠息肉的认识和宣传,早期发现息肉,及早将其切除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这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现在,我将对肠息肉的高频问题为大家做详细的解答。
01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高吗?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除了饮食因素和遗传因素外,主要与年龄有关。
有数据显示,总患病率达 30% 以上,其中 50 岁以上的达 25%,70 岁以上的高达 40%。
由于结肠息肉中十分常见的腺瘤有癌变的可能,早期发现是很有必要的。
02 易患结肠息肉的人群有哪些?
易患结肠息肉的人群排在第一位的是:有家族性息肉病史的。
其他容易患息肉的人群:
03 结肠息肉会引起哪些严重的后果?
比较小、数目少的结肠息肉一般是没有症状的,因此不会有严重后果。
结肠息肉如果不治疗,任其发展,可以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息肉出血、大息肉引起肠梗阻、肠套叠,息肉癌变等。因此,一旦发现,需尽早治疗。
多数家族性息肉病,息肉数量非常多,不论大小,都容易发生癌变,应严密监测。
04 结肠息肉能治愈吗?
结肠息肉一旦发现,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包括内镜和手术),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由于息肉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遗传等有关,在切除息肉后,结肠的其它部位还会有形成息肉的可能。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将息肉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根除息肉、预防息肉癌变的根本手段。
05 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方式有哪些?
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主要有三种方式。
① 活检钳直接钳除: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 0.6 厘米的息肉可以在检查时直接钳除。钳除治疗后的患者不需要住院,只要注意不要剧烈运动,休息 1-2 天就可以。
② 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
高频电切对于单个或多发、直径 1 公分-2 公分的息肉治疗效果好,是目前常用的息肉治疗手段,目前大部分医院要求术后观察 1-3 天。
③ 黏膜下切除或剥离术:
主要用于扁平、凹陷型或者平坦型病变的息肉。这种治疗后的患者必须住院,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观察。
息肉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但是其它部位以后可能会出现新的息肉。
06 结肠息肉需要做病理检查吗?
严格地说,所有结肠息肉切除后均应做病理检查。结肠息肉根据大小不同,病理结果会不同。
目前由于肠镜技术成熟,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在检查时基本可以判断息肉是良恶性,会在息肉切除后初步告知息肉是良性的。
对于特别小的息肉,典型炎性表现的,可以不送病理。
对于一次切除息肉特别多的,医生会根据情况有选择的送检比较大的有代表性的送检也是符合共识的。
07 肠息肉切除后会引发感染吗?
结肠息肉由于大小不同,采用的切除方式不尽相同,包括钳除、圈套器电切和内镜黏膜下切除等。
一般情况下,切除后的创面很小,肠道黏膜愈合很快;对于创面比较大的,内镜医生会使用钛夹进行黏膜闭合,也不会发生感染。
对于较大的息肉切除后为了预防感染,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08 结肠息肉术后患者出现腹痛是怎么回事?
结肠镜检查时由于充气和肠道牵拉,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
结肠息肉切除过程中由于需要时间较长,同时切除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充气才能保证视野清楚,切除后再将气体抽出,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腹痛。
如果气体在操作中跑到了结肠近端甚至进入小肠,操作结束时不能将气体充分抽出,患者会出现腹痛。这种腹痛大部分在术后 6 小时左右缓解。如果不能缓解,应警惕切除过深引起的炎症反应或者穿孔。
09 结肠息肉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结肠息肉患者建议低盐低脂饮食,多吃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芹菜、蘑菇、白菜、胡萝卜等。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膳食中搭配谷类,尽量避免烟酒和油腻食物。
规律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保证大便通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对息肉的预防有帮助。
作者介绍
刘继喜医生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孙钢教授。2020 年 9 月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前,刘医生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工作。
刘医生曾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2002.8-2005.7),澳门仁伯爵医院消化内窥镜科(2007.12-2010.6)以及丹麦奥尔堡大学医院(2011.12-2012.3)工作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和参加过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基金及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 项。2016 年,以核心成员参加北京市科委专项:胃早癌的内镜下规范治疗。主编、参编和参译专著 7 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委员,中华炎症性肠病 MDT 联盟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结直肠疾病分会理事,全国卫生企业协会健康医学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肠病学组委员、幽门螺杆菌及早癌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早癌及病理学组委员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