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12-29
原创

肠镜发现「癌前病变」,就一定是得了癌症吗?

今天下午,一位患者特地从外地来看诊,手里拿着一家当地三甲医院的肠镜报告,从图片及报告描述看,升结肠有两处浅糜烂,病理汇报是腺瘤样改变。患者看起来非常的紧张和焦虑,在交流中才知道他在网上看到说「腺瘤是癌

今天下午,一位患者特地从外地来看诊,手里拿着一家当地三甲医院的肠镜报告,从图片及报告描述看,升结肠有两处浅糜烂,病理汇报是腺瘤样改变。

患者看起来非常的紧张和焦虑,在交流中才知道他在网上看到说「腺瘤是癌前病变的一种」,担心自己可能得了癌症。

殊不知,实际上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直接划等号,也不等于毫无关联。

今天,我们就严谨地说说癌前病变与癌前疾病。

什么是「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顾名思义就是癌症发生前的一些病理状态,是由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渡的一个移行阶段,是癌发生过程中的前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有细胞退化和增生,有 DNA 的损伤和修复。癌前病变与癌有质的不同。

癌前疾病则是临床概念,指一些发生癌变危险性增加的疾病,或者指患某些疾病时有较多的机会发生癌变。

下面,我们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的大肠癌为例,对这个概念加深了解。

大肠癌癌前疾病有哪些?

大肠息肉病:大肠息肉是指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息肉病与多发息肉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认为,肠道息肉数目超过 100 个的才称得上是肠道息肉病。

大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从病理上可分为:

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绒毛管状腺瘤,此类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故称癌前病变;

炎性息肉;

错构瘤;

增生性息肉后三种息肉又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低。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己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

传统腺瘤 (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混合性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 和杵状-微腺管腺瘤等;

腺瘤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

畸变隐窝灶,尤其伴有异型增生者,皆视为癌前病变。

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肠镜表现是炎症,但病理示腺瘤样改变,应该考虑是癌前病变。这种情况在溃疡性结肠炎会遇到。

以前大家认为的不典型增生相关病变/肿块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前病变,在结肠镜检查时应当特别关注。

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应对措施

应对癌前病变的措施有两个:一个是防止形成癌前病变,第二个是阻止癌前病变转化成癌。

1 预防病变形成

预防病变形成是上策。无论是遗传性还是散发性疾病,环境因素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够改变的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

控制体重、戒烟、粗纤维饮食、少吃红肉等是有益的,服用阿司匹林、叶酸、钙等是否获益目前仍有争议。

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免疫决定着肠道稳态,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结直肠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等有着密切关系。

有学者提出,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影响和预防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

2 发现及精准治疗病变

目前对于癌前病变的治疗手段是成熟的,重点在于早期发现。让专业人员和公众认识到结肠镜检查在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既要避免对低危人群内镜的过度监测,又要更大程度地有效发现癌前病变。

如何进行结肠镜筛查?

2020 年中国专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推荐我国结直肠肿瘤的筛查目标人群建议为 40~74 岁人群,每 5-10 年行结肠镜筛查。

筛查目标人群又分为高风险人群和一般风险人群。

符合以下之一者可以列入高风险人群: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或有大肠息肉病史。

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或有结直肠癌前疾病者如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或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

有消化道症状,如慢性便秘超过 2 年,慢性腹泻 2 年来累及持续超过 3 个月,或有便血、黏液便;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体重下降;免疫法粪便潜血阳性。

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 20 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本人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无以上表现者为一般风险人群。

正确认识结直肠的癌前病变,规范治疗癌前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按照规范进行结肠镜检查,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切除,将病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就让「私家侦探」消化内镜医生,为您指点迷津,做您健康的守护神。

温馨提示

现如今网络信息发达,很多人一旦发现身体健康问题,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

殊不知,每个人身体情况不一样,疾病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盲目信任网络上提供的「诊断」,有时反而会徒增了重重的焦虑和担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时候及时到正规医院约诊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详细问诊,才是正解!

作者简介

肠镜发现「癌前病变」,就一定是得了癌症吗?

刘继喜,主任医师,消化内科,消化内镜医生。

刘继喜医生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孙钢教授。2020 年 9 月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前,刘医生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工作。

刘医生曾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2002.8-2005.7),澳门仁伯爵医院消化内窥镜科(2007.12-2010.6)以及丹麦奥尔堡大学医院(2011.12-2012.3)工作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白塞病、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以及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消化内镜技术娴熟,擅长胃肠道早癌、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间质瘤的诊断和内镜治疗,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内镜治疗、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治疗、空肠营养管及肠梗阻导管的置入等具有丰富的经验。

刘医生主持和参加过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基金及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 项。2016 年,以核心成员参加北京市科委专项:胃早癌的内镜下规范治疗。主编、参编和参译专著 7 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委员,中华炎症性肠病 MDT 联盟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结直肠疾病分会理事,全国卫生企业协会健康医学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肠病学组委员、幽门螺杆菌及早癌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早癌及病理学组委员等。

刘医生热爱公益事业,是中华志愿者协会核心医疗专家。作为特邀嘉宾参与过以下访谈节目:2012 年中文国际频道(CCTV4)-天涯共此时栏目:饮酒与健康;2014 年人民网: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2019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CNR):常见胃病的治疗及无痛胃肠镜。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在北京医师协会主办的慈航医疗,以及好大夫等网络平台已发表数百条音频、视频及科普文章。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