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室性早搏困扰王女士(化名)多年,24 小时的室性早搏有 1 万 4 千多个,室性早搏发作的时候王女士感觉到心慌、乏力,整个人都没有精神。经过了心脏全面检查以后,医生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认为王女士的早搏属于良性早搏,建议加强运动和改善生活方式治疗,但是早搏仍然没有减少,心脏的症状依然存在。
频发室性早搏困扰王女士(化名)多年,24 小时的室性早搏有 1 万 4 千多个,室性早搏发作的时候王女士感觉到心慌、乏力,整个人都没有精神。
经过了心脏全面检查以后,医生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认为王女士的早搏属于良性早搏,建议加强运动和改善生活方式治疗,但是早搏仍然没有减少,心脏的症状依然存在。
医生建议王女士服用了各种抑制早搏的药物,有些药物没有效果,有些药物服用以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良性早搏:非手术治疗方法
对于这种良性室性早搏,我们的建议是选择运动和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戒酒、少喝咖啡、奶茶、浓茶等含有刺激心脏,让心脏兴奋的食物或者饮料。
图 1. 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
如果仍然不能使早搏减少,或者降低患者对早搏的不良感受,则考虑药物治疗,可以选择中药或者西药,当药物无效或者不耐受的时候,则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手术。
早搏实际上是心脏内某个区域或者某个点的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加导致的,射频消融手术是通过射频电流的热效应,阻断引起早搏的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突破传统:三维标测下射频消融
传统的射频消融是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刺激和诱发早搏,通过 X 线透视来标测早搏的位置,再进行消融,手术的精准性差,手术时间长,对正常心肌细胞的损伤多。
而目前国际前沿上先进的射频消融技术是在心脏内三维成像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的,该技术能够把心腔内的心内膜电位标测出来,不同的电位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便于直观地找到引起早搏的区域或者某个点。
在这个区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显著提高了消融的成功率和准确率,术中使用 X 线透视的时间非常短,甚至有些情况下根本不用 X 线,在医学界被称为「绿色电生理」。
利用心腔内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已经成为频发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上佳治疗手段。
安心之选:和睦家心血管中心
王女士经过慎重考虑以后,决定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来治疗早搏。
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血管中心利用心腔内三维成像技术来为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手术,三维成像立体模型构建成功以后,发现患者的早搏位于右心室的游离壁附近。
定位以后进行 30 秒×8 次的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的早搏便再也没有出现,整个手术过程大概 1 个小时左右。
图 2. 右心室三维重建模型(红色圆点是诱发室性早搏的部位)
术后的心电图也没有再发现室性早搏,为了更准确的评估手术效果,患者出院后我们给患者佩戴了心脏事件记录仪(Cardiac Event Recorder)来监测是否还有早搏出现。
作者介绍
王德昭 心内科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学博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师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华琦教授。曾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工作,并在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熟练掌握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各种心脏瓣膜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技术。
◆ 王医生拥有近 20 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除了专注于临床工作,王医生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高血压防治计划(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支撑项目等。此外,王医生还在著名医学期刊,如《Scientific Reports》、《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过 70 余篇学术论文,同时他也是《Coronary Heart Disease》、《中国民康医学》、《临床与病理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
◆ 王医生是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高血压分会理事、北京市冠脉介入质控组专家成员、北京中青年冠脉介入沙龙成员、北京心律失常联盟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预防与康复委员会委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