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2-02
原创

微移植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在常州地区首次开展微移植治疗淋巴瘤,为难治及复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再添利器。

47 岁的唐女士在 2014 年诊断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经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化疗后反复复发,二线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可是在 2019 年,唐女士第 3 次疾病复发,通过化疗至完全缓解后行微移植治疗,至今病情稳定,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据常州二院血液科主任卢绪章介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且具有侵袭性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原发且仅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脑膜、眼及其附属器和脊髓),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 4%-6%,预后差、复发率高,有近一半的患者 2 年内复发,5 年的总生存率仅为 20%-30%。

自 2000 年以来,原发中枢淋巴瘤的发病率一直在以每年增加 1.6% 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和老年人(>60 岁)中。尽管近年来原发中枢淋巴瘤新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总体预后仍然很差,尤其部分反复复发的患者亟需新的治疗手段。

微移植是一种将化疗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全相合供者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输注相结合的移植技术,不需要对受者进行致死性或亚致死性免疫抑制预处理,也不要求形成供体细胞完全或混合植入,而仅通过极微量的免疫抑制预处理,形成微量供体嵌合体,从而快速恢复受者造血功能,增强抗淋巴瘤功能,并避免排斥反应,提高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疗效。

那微移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有专家认为可能与输注 HLA 不匹配的细胞触发全身细胞因子释放反应,从而刺激宿主抗淋巴瘤作用,也有专家认为微移植疗效与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克隆出现有关,并且与同种异体移植相比,因为没有持续的嵌合现象或植入,微移植后很少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综上,诱导和巩固化疗联合微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微移植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加快化疗后造血恢复,缩短骨髓抑制期,并能发挥抗肿瘤效应。

微移植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微移植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常州二院淋巴瘤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介绍

淋巴瘤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肿瘤性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淋巴瘤病例约 7.5 万例,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日趋得以重视。淋巴瘤的病理类型繁多、治疗方式多样,因此 MDT 在精准化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团队已成立淋巴瘤 MDT 诊疗团队,致力于推动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团队成员主要为血液科淋巴瘤诊疗中心、病理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输血科、营养等科室,相关专科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提出意见和健议,为患者提供精确的病理诊断和精准的综合治疗及疗效评价,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MDT 的模式不仅限于院内,还有在线 MDT 诊疗模式,每个季度会有疑难病例线上专家会诊,促进了学科内交流沟通,提出并制定适合患者当前病情的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模式,不但为病人提供更精准的治疗,也为医院淋巴瘤学科发展蓄积力量,培养淋巴瘤专业人才,促进淋巴瘤专科的学科建设。

规范化淋巴瘤 MDT 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常州二院血液科淋巴瘤团队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的主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到 CSCO 主办的「领航 MDT」系列活动。诊疗过程中推进淋巴瘤规范化流程,MDT 模式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未来会继续推进,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全程管理的综合治疗策略,让每一位患者个体化治疗更精准。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