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测心血管疾病未来 10 年发病风险?
你要了解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才可能敦促自己做好一级预防,最大程度地保持身心健康,有效规避心血管疾病发生。
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性别:
总体而言,几项打的人群研究已经将男性作为冠心病发生率和冠心病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
(2)年龄:
年龄每增长 10 岁,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约 1 倍。
(3)家族史:
如果一级亲属有早发冠心病的家族史,则会增加 2%-5% 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注:一级亲属早发冠心病的家族史指父母或同胞在 55 岁(男性)或者 65 岁(女性)之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或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
(4)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不良结局的明确危险因素。
(5)脂质代谢异常:
脂质成分容易淤积在血管中,进而直接堵塞血管或者通过形成脂质斑块堵塞血管而引起心血管疾病。
(6)糖尿病: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主要在于影响心脑等脏器的能量代谢,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也会掩盖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导致就诊和诊断的不及时。
(7)慢性肾脏疾病: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与无肾脏疾病的患者心脏病年死亡率分别为 2.7% 和 0.8%。
(8)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饮酒、高糖饮食、过多的红肉和高脂饮食、低纤维饮食、摄入过多的咖啡以及久坐不运动等生活习惯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哪些人应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目前,很多经验证的风险模型只纳入 79 岁以下的患者,对于 40-79 岁无明确心血管过着糖尿病的患者应每 4-6 年定期评估心血管风险。
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复发风险肯定高于常人,不再需要进行类似的风险评估,而应该接受适宜的二级预防措施。
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临床医生往往根据指南推荐 10 年风险大于 7.5% 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同时建议年龄超过 50 岁且出血风险不高的个体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毫克)。从而有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紫萼我管理能力,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早防早治。
心血管 10 年风险评估为高危的患者,理论上建议其大于等于 20 岁的一级亲属也需要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常规评估。
对于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后并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的患者,复评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当下的一级预防策略。
我们可以使用心血管疾病风险计算器来评估个人心血管疾病风险,计算器评估往往基于特定的人群、种族、已评估的危险因素及预计的结局来设计并且得到验证的。
对于我们中国人群来说,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就是 China—PAR CVD 风险评估模型。
如何看待评估结果:
(1)查看个人风险等级:应用 China—PAR 模型,评估心血管病 10 年风险大于 10.0% 为高危,在 5.0%-9.9% 为中危。小于 5.0% 为低危。
(2)对于 10 年内风险达到高危或单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达到治疗起始值的个体,推荐每年评估一次,并与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
(3)对于 35 岁及以上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推荐每 1-2 年进行 1 次 10 年风险评估。
(4)对于 35 岁及以上不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应当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每 2-3 年进行 1 次 10 年风险评估。
(5)对于 20-34 岁个体,应关注自身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考虑每 3-5 年进行 1 次 10 年风险评估。
(6)年龄 20-59 岁且 10 年风险处于中、低危的成年人,可以考虑每 3-5 年进行 1 次终身风险评估。
如果 10 年风险低或者非常低,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松对心血管疾病的警惕。
特别是小于 59 岁的人群,我们会计算 30 年或者终身风险,因为对于小于 59 岁的人,非正式地计算终身 CVD 风险可以帮助指导治疗,这类人群 1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通常较低,尤其是年轻人,但 30 年或终身风险可能在中高风险。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