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8 日 11:10,深圳市福田区某小区,一名 42 岁男子坐电梯准备下楼做核酸时,突发心脏骤停,生命垂危。同梯邻居紧急按响电梯警铃,物业安保人员收到警报立即通知相关人员上前施救,并紧急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
随后,一场小区热心居民、120 急救人员、医院「教书科式」接力大抢救,就此展开……
「你赶紧跟我到 2 栋,有人晕倒了,在 13 楼电梯里。」正在核酸采样现场做防疫志愿者的小区居民杜艳丽,听到业委会师主任的呼叫,连忙放下手上的活,赶赴现场。作为一名曾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工作近 2 年,现在深职院任医护专业教师的急救培训导师,她非常清楚,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分秒必争!
当她跑到事发现场时,看到一名倒地男子仰面朝上躺在电梯中间,面部紫绀、失去意识,一位义工「大白」正骑跨在他身上按压。
医者本能驱使,顾不得其他,她立即接手胸外按压,并用外科口罩覆盖患者口鼻,按 30:2 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
「快去取 AED!快去取 AED!」忙中不乱的她冲着业委会主任大喊。
她特别清楚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简称 AED)的重要性:深圳市急救中心去年在小区每一栋楼口的显眼位置,都安装了一台 AED,此时该派上用场了!
11:14,AED 送到。杜艳丽迅速开机,贴上电极片,于 11:15 用 AED 对倒地男子进行了首次电击除颤,随后和现场另外三位志愿者一起,按照 AED 语音提示,持续做心肺复苏,每隔 2 分钟按键除颤一次,直至深圳 120 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接手急救。
「这个时候,我们几个都还穿着防护服,已经是大汗淋漓。」杜艳丽说,「紧张的抢救过程中,我印象中只用 AED 除颤 3 次,昨天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取后台数据后才知道,我们用了 5 次!」
时间就是生命。随着时间流逝,生命的希望也会一点点流失。赶到现场的深圳 120 急救人员,立即连接自动胸外按压设备,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同时予以球囊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并迅速将患者转运上救护车,按照「就近、就急、有救治能力」的抢救原则,电话联络具备国家级胸痛中心资格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下称: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做好接病人准备。
11:43,当 120 救护车呼啸而至时,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心内科的胸痛团队早已做好接诊准备!
患者危在旦夕,是否还有存活机会?大家都在心里打了问号。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久经磨炼的胸痛中心的工作信念。
在抢救室内,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的黄志刚副主任带领急救团队,马上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大家屏息凝视地看着监护仪的数据,期待有奇迹!一分钟、两分钟……持续按压直到 11:49 分,监护仪上那条蠕动的心电出现了有规律的窦性心律曲线,患者恢复心跳,复苏成功了!
恢复心跳后,抢救室的急诊抢救团队根据复跳后的首份心电图,迅速诊断为「急性前壁心梗心脏呼吸骤停」。
经过急诊抢救室进一步高级心肺复苏,患者心跳恢复后,急性心梗心源性猝死诊断明确。
如果不立即开通梗塞的冠状动脉还可能再次心跳停止。第一时间得到通知的心内介入团队早已做好继续治疗准备,急诊医护迅速将患者安全转移到 DSA 室交由心内科继续救治。
胸痛中心的心内科陈赛勇副主任医师带领的介入医护团队,快速通过造影介入手术在 10 分钟内为患者开通血管。术中冠状动脉造影可见严重三支病变,前降支 100% 闭塞。
在开通前降支血管过程中,患者出现了血压下降,无复流的危险情况,陈赛勇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迅速处理,之后血压得以好转,冠状动脉 3 级前向血流。手术过后,患者转 CCU 进一步诊治。
3 月 19 日,患者拔除了气管插管,神志恢复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对于事发当天发生的一切,他已记不得,但是当他看到媒体上关于自己抢救过程的报道,他感动得流泪了:「没想到,我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3 月 22 日,北大深圳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血管内科一区吴淳主任带领团队去 CCU 查房时,这名已恢复良好、再观察两天即可转入普通病房的男子,竖起大拇指说:
「感谢你们!感谢所有救过我的邻里和医护人员!这次被救过来,我由衷感慨居住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好,由衷地感恩身边的人素质都这么高!我还年轻,我一定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回报社会,好好地为深圳做贡献!」
整个抢救过程惊心动魄。可以说,这名男子得以死里逃生,是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也非完全偶然。
这次接力救治,志愿者们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和 AED 使用;转运过程深圳市急救中心有力调度、院前院内急救团队默契配合;医院胸痛中心团队高效及时救治,这才让患者得以较高质量存活下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