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为生命之源,有着诸多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和毒素,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代谢等功能,是保障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转的物质之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日饮水量为 1500-1700 毫升。在夏秋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对水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消暑解渴,还是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充足的水分摄入都至关重要。
然而,在这个季节,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夏秋季怎么补水?
日常生活中,我们水的来源主要通过外界摄入、体内生成(内生水),外界是补充水源的主要形式,人体通过水的摄入来保证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在日常工作中饮水主要采用桶装水和自来水,其中,桶装水因其便利性备受人们青睐,在办公室、家庭等场所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饮水方式。而自来水则需要通过高温加工过后才能饮用。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个关于水卫生的新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即水的微塑料污染。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纤维、碎片、薄膜等。研究表明海洋、淡水、土壤、大气中均广泛存在大量微塑料。这些微塑料一旦进入水体,就有可能随着我们的饮水进入人体,进而引发一系列潜在的健康风险。例如,微塑料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我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它还可能损害内脏器官,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此外,微塑料还有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024 年 1 月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升瓶/桶装水中平均约含有 24 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这个数字令人震惊,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桶装水的安全性。一方面,桶装水所使用的塑料桶在长期使用和磨损过程中,可能会加速微塑料颗粒的释放,增加水中微塑料的含量。另一方面,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外环境的改变也会导致微塑料的释放增加。如:桶装水在高温环境下或运输过程中受到振荡撞等,可导致塑料桶中的微塑料颗粒释放到水中的浓度增加。
相比之下,自来水在微塑料含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自来水在进入居民家中之前,经水厂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过程,一些较大的塑料颗粒和碎片会被过滤掉,经严格检测合格后确保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此外,通过加热煮沸时水中的碳酸钙可以通过与微塑料结合、沉淀来达到去除水中微塑料的作用。2024 年 2 月,《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水经烧开后再简单把水垢过滤,就可能除去高达 84% 的微塑料!这堪称最为简单且无害的「净化」水方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放弃桶装水。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办公室、户外活动等,桶装水的便利性仍然无可替代。在这些场合,我们可能无法及时获得自来水,或者需要大量的饮用水,此时,桶装水就成为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微塑料的潜在风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对健康和环境更友好的饮水方式。如「自来水为主、桶装水为辅」的方式,这样既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饮水需求,又能降低微塑料带来的潜在风险,为我们的健康和美好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