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认定"海洋电磁探测与控制"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下发,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牵头申报的「自主神经调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功通过认定,成为本次获评的 13 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武汉大学医口本次唯一获批项目。
据悉,新认定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将围绕国家和湖北战略发展需求,集聚优势资源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产出高质量原创成果,支撑科技强省建设。
自主神经调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学创建。医院心血管内科 2020 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 3,系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入选国家疑难心血管病提升工程,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家 985 工程 II 期、III 期重点建设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急性心血管病医疗救治中心和胸痛中心、湖北省房颤中心、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模式动物中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 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9 项、二等奖 14 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
自主神经调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江洪教授介绍,实验室将围绕「自主神经失衡相关疾病的主要临床问题及自主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这一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自主神经再平衡调控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调控策略研究和创新转化,从机制研究到临床验证、从临床验证到临床转化,遵循「产-学-研」思路,致力于为心血管疾病、消化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江洪教授介绍,入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后,自主神经调控研究团队将重点围绕三大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方向一是全身多系统自主神经失衡相关疾病的自主神经机制,包括神经环路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干预机制研究、神经免疫介导疾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肠道微生物介导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调控疾病的机制研究、昼夜节律介导疾病发生及其神经机制研究,根据上述研究得出可能的自主神经调控策略在改善多系统器官疾病中的作用。方向二主要结合光遗传学、纳米医学、无创光学、无创迷走神经刺激等技术,探索新型精准调控自主神经再平衡的神经调控策略,解决自主神经再平衡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于相关疾病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方向三聚焦自主神经调控策略的创新转化,研发出安全有效、经济便携、适用于医院和家庭的无创神经调控设备,广泛用于慢性调控自主神经,防治相关慢性疾病。
在基于无线光遗传学的心脏交感神经调控装置研发方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自主神经调控团队研发的基于无线光遗传学的心脏交感神经调控装置,已实现了精准、可逆、快速地调控心脏交感神经,减少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同时保留心脏交感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根据上述成果,项目组开发出一款「基于光遗传学的无线心脏交感神经调控装置」,现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制备出原型机,有望用于临床猝死防治。另外,项目组通过医工交叉融合研发出金纳米颗粒介导的近红外光心脏交感神经调控装置。该装置可显著抑制心肌梗死后过度激活的心脏交感神经系统,有效降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实现体外无创神经调控防治心律失常,有效避免了光遗传学设备的电极植入和病毒转染等导致的潜在安全风险。
在智能自主神经调控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基于 AI 及互联网+的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已获国家专利授权,该系统可根据患者实时经皮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指导个体化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目前该神经调控理念已应用于全国 30 余家三甲医院,初步证实了其防治心律失常的科学规范性和安全有效性。
江洪教授介绍,实验室将立足于自主神经再平衡相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基础、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在机制研究领域,团队将以自主神经失衡与再平衡为核心理论基础,深入探讨自主神经失衡的可能机制包括中枢-外周自主神经环路重构、神经免疫调节等。
在临床与产品研究领域,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模式,解决科学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的障碍,研发新型的干预自主神经的产品并应用于临床。计划经过 5~10 年左右的时间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湖北省自主神经调控中心,在自主神经再平衡调控防治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肾脏相关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同时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湖北顶尖的自主神经调控中心及临床转化基地、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不断为引领湖北医学科研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