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8-19
原创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收治病人、临床诊疗、全院会诊、科室管理……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群不一样医生群体,他们是医院的「常驻人口」。

收治病人、临床诊疗、全院会诊、科室管理……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群不一样医生群体,他们是医院的「常驻人口」。除了每周一天的调休,一年 365 天,他们 24 小时在线,是名副其实「住」在医院里的医生,充当着科室里「管家婆」与「代理主任」的角色,被大家亲切地称作「老总」。「住院总、总住院。」这是他们对自己辛勤工作的调侃,却也是住院总医师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披荆斩棘,化茧成蝶—陈龙平、张斐

除去随时随地可能会迎来的会诊与抢救,麻醉科住院总每日常规的工作是从早上七点起算的,结束之时早则为夜里 11、12 点,晚则凌晨 2、3 点。他们的工作职责被分做了 11 大项,这 11 大项又被细化成了若干项,被安排在一周的每一个 24 小时中。住院总陈龙平、张斐要做的事便是确保这若干项一一落实到位,且不出纰漏。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一位主管择期手术,一位主管急诊手术,但界限往往分得并不是那么清。复工复产后,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台次都不断攀升,拿急诊手术来说,每天都有 20 台左右,而择期手术来通常晚上十点之后仍在进行。「他这边择期手术没完,我有空就去替他访视麻醉复苏病人,我这边急诊手术没完,他也会替我去参与会诊。」陈龙平说,平日里往往需要两人通力合作才能将一应事物有效衔接。

5 月的一天,陈龙平和张斐同时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他们各自挚爱的奶奶在同一天离世。悲痛之后,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件麻烦事:科室的两名「老总」不能同时离开。哥俩私下一合计,便制定了错峰「撤离」的计划:离家远的陈龙平先行回家,由离家近的张斐先盯着,陈龙平处理好相关事宜再返院,张斐再行回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俩行使的是『代理主任』的权限,除了自己本职的工作,科室内部工作的安排、科间工作的协调都需要处理。」张斐说,在这个特殊的岗位,尤其是复工复产后,手术量大幅攀升,自己能克服的就克服,克服不了的也得想办法克服。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俗话说: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救命。出于职业的需要,即便晚上在值班室休息时,陈龙平、张斐有两样东西必须在身边:将音量调至最大的手机和一应具备的抢救包。以防遇上紧急情况,能保障「拔腿开跑」。疫情期间,为了减少其他同事的感染风险,陈张两名同志主动揽下了全院插管的活。「可能就是那段时间落下的感冒病根。」陈龙平笑道。二三月间的凌晨,漫天的霜降,遇上夜间插管,根本来不及给自己穿暖和,冷热骤变次数多了便也打造了一个一容易感冒的体质。「不再是那个精神小伙了,体重降下来了,也爱脱发了。」陈龙平说道,同事们整天「老总」、「老总」地叫着,自己现在由内到外地稳重多了。

每天下午的晚饭用餐后的间隙是两人最放松的时刻——他们会见缝插针地挤出片刻的时间和家人视频。但往往连线刚刚几分钟就会被各类急会诊、手术的电话打断。他们会迅速挂断视频,重新收拾心情,带着对家人的挂念,奔赴白衣的战场。

 

青骥疾步,奋进不息—左家财

「当住院总这大半年时间,除了一周一天休息,其他时间我都呆在医院没出去过。」神经内科住院总左家财每天除普通会诊外,还接到 5-10 个急会诊电话。每一通急诊电话承载的都是生命之托,急性脑卒中患者送到医院后留给医生的最佳抢救时间不算多,一旦耽误治疗最佳「时间窗」,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他必须与时间赛跑,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哪怕多一秒。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住院总是每一位年轻医生成长绕不开的关。左家财觉得住院总的经历加速了自己的成长,从第一天当住院总时的忐忑焦虑到现在快速评估判断患者病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恰当的与患者家属做有效沟通,安排协调各种检查游刃有余……随着一天天工作的积累,左家财逐渐适应了「老总」这个身份。

一位 82 岁的婆婆半夜突发失语,偏侧肢体无力……左家财快速评估病情,一路陪同患者做完所有检查,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患者完成手术,最终患者预后良好顺利出院,家属送来锦旗表达谢意。每每这个时候,左家财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急诊科的同事说,左家财是到急诊科次数最多的医生,有时候刚刚离开不到一个小时,一个电话打过去他又跑回来接着忙,「有时候真的是不忍心给他打电话,可是又没有办法。」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你说说前不久早上交班晕倒的事情」,面对同事的揭发,左家财觉得这件事太丢脸,坚决不能说。而事实上,是因为半夜接到急救电话通宵未眠,才会在早上交班时差点晕倒,左家财用「感觉身体被掏空」来形容当时的身体状态。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左家财知道付出终有回报,他在成长。夜幕降临,安静是最好的景象,电话铃声却不知下一刻在什么时候响起,左家财时刻准备着赶赴一场救死扶伤的战斗,为生命接力。

 

清风徐来,我自盛开—盛洁

在深夜,当整个城市都已经沉沉睡去时,总有那么一群人还在为生命的下一个黎明奔忙。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急诊科,一个危机与希望交织的地方,对于急诊科住院总盛洁来说,正在经历着的是医生职业生涯中最辛苦、牺牲最大、收获最多的时期。当住院总时,盛洁的女儿才 2 岁多,「当时很纠结,孩子还小,当住院总必须 24 小时在医院呆着……除此而外,整个急诊科都归她「管」。」担任住院总期间,盛洁以院为家,尽管少了陪伴女儿的时间,但是盛洁收获了成长、收获了自信,「家人的无条件支持,是我一路走来最大的动力!」

急诊科分为诊断区、抢救区、EICU、日间病房,到晚上盛洁就会负责起整个急诊科的相关事务,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虽然苦点、累点,但每天过得特别的充实」,对于每天会接到很多电话这件事,盛洁说现在已经不怕电话响了,就怕电话不响,有时候半夜没有电话,还会突然惊醒看看电话是不是有电,不接电话反而觉得心理不踏实,因为在这个岗位有一种责任。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急诊患者发病急,尤其是监护室的患者病情变化可能就在一瞬间,给患者用药后需要动态观察,那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把患者守着,我的习惯是一般在给患者用药后,在患者床旁守一到两个小时,才敢放心去睡觉,」盛洁说。

一日分十二时,从子时到亥时,本是昼夜交替,对盛洁早已没有昼夜之分。有可能刚躺下,一个电话就起来了,一整夜时间就在躺下起来之间悄无声息中流失,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患者是什么情况,也没有一刻敢放松警惕。

 

岁月静好,吾辈之责—冯俊

冯俊的微信朋友圈很是简单明了,一眼看过去,至少有八成与医学专业相关,剩下的两成则才与家庭生活相关。冯俊自己却说走上医学道路是个偶然,自己起初的理想并不是当一名医生,只是恰好高考那年刚好遇上非典,看见电视里白衣天使伟岸光辉的形象,便认定了这是一门值得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在当住院总之前,冯俊已经在普外科这一领域上潜心修炼了 9 年。「作为普外科住院总,经常遇见需要处理的危急诊手术,一方面需要住院总能准确地判别手术指针,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完成各类手术的能力。」冯俊说,想要当好一名普外科住院总,除了在技术上过关,还需要有一种魄力与担当,尤其是遇上没有明显外伤的急危患者,手术与否,家属没有主见也拿不定主意,自己必须从专业的角度给出建议,并且敢于当机立断下定手术决心。毕竟,对患者而言,早一点手术则意味着多一份平安。

致敬医师节|绵阳市中心医院里的「常驻人口」这群「老总」你都了解吗?

也正是为了替患者抢得最佳的手术时间,冯俊练就了一身在「火急火燎」与「心平气和」之间任意切换的本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凌晨 2 点过的急会诊手术。尚在的睡梦中冯俊接收到急诊科的会诊通知,有一例糖尿病车祸伤患者,出现脾破裂,情况紧急,需要急诊手术。从躺在普外科值班室的高低床到手术室的一切就绪准备手术,用时不到 15 分钟,冯俊实现了快速的「挪移」。

而经历了这 10 余分钟的火急火燎后,他又必须进入「心平气和」的手术时间——急诊行的腹腔镜脾切除术。腔镜手术最是需要气定神闲,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幸,一切顺当。「患者术后恢复很快,尤其是看见自己手术伤口微创时很是开心。」冯俊说,那一刻,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值得了。

平均每天下来 10 余个急会诊,甚至一个晚上就会有多达 10 个的急会诊需要处理。对一名青年医生而言,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意味着快速成长与蝶变。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闲。从医 9 年来,见过了太多被病魔折磨的患者,冯俊说他情愿自己是一名清闲的住院总。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